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嫻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抓住機遇,處理好中國經濟的“破”與“立”,為“十三五”開好局,為推進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提供理論指導。不破不立。尋求經濟發展新動力,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經濟發展新機制,都需正確處理“破”與“立”的辯證關系。習近平在7月24日召開黨內人士座談會上指出:“改革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 圖為:2016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一、破悲情 立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就是信心經濟,信心是支撐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資金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信心引領的。習近平主席深知信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要求干部和群眾要增強信心。他在吉林調研時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在今年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他指出:“我想強調的是,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當前,悲觀情緒和唱衰論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敵人,一些人以傳統的GDP論英雄,以舊理念看待經濟新常態,見到經濟增速放緩就對中國經濟悲觀失望;更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趁機唱衰中國經濟。習近平主席用四個“沒有變”在世界范圍內為中國經濟鼓勁,同時也有力還擊了唱衰中國論。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
中國經濟的信心并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堅實物質和政策基礎之上的。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所說:“我們的信心,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來自于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他強調:“我們的信心,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我們的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