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大家都知道,這個會議跟來年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說的小一點,關心經濟就是關心咱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背景資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它的任務是:總結當年的經濟工作成績,分析研判當前國際國內經濟情況形式,制定來年宏觀經濟發展規劃。每年會議召開前,中央領導同志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調研,研究經濟政策,因而也被認為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那么,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跟咱農民朋友密切相關的事情有啥呢?咱們可以條分縷析地來看一看,特別是要聽聽農民怎么說。 一、農業既要規模化也要綠色產業化 會議提出:要加大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 農民觀察:農業現代化應政策聯系實際 河北滄州農民王長勝,辦了個農機合作社,在全縣范圍內作業,并參加過多次跨省作業。在他眼里,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實現規模化,也要實現綠色產業化,更要政策聯系實際。 王長勝:現代農業是一個規模農業,首先是種植規模,表現在硬件設施上是連片的、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再就是,做到有機肥的利用,綠色和環保的農業。農民的意愿和中央政策完全步調一致的,關鍵是中間落實。現代化農業不能完全按照既定政策,要一事一議,一村一議。比如,我和鄰村,他那里種水稻,來到我這里就不一定適用。 專家解讀:未來農業主要問題是質量和效益 黨的十八大就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而長期以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未來,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補齊四化的“短板”,需要農業生產實現由量向質的轉變。 姚景源:農業要由傳統農業走到現代農業。現在的問題主要不是產量的問題。是質量和效益問題。就是怎樣使農業的產出能在穩定數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質量和效益,進而使農民進一步增收,也就是說,使農產品有更多的附加值和增加值。這又涉及農業的生產方式問題和諸多科技問題。應當說現代農業是中國農業的根本發展方向,確實應下大氣力解決這個問題。 |
相關閱讀:
- [12-23] 赴臺旅客破千萬 陸客為島內經濟注入活水
- [12-23] 美媒稱中國經濟靠年輕人主宰:財富更多更愿花錢
- [12-23] 經濟日報評論員: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
- [12-23] 2015年十大經濟熱詞發布 “全面二孩”居首
- [12-23] 韓媒:2015年韓國經濟舉步維艱 內外利空疊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