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形形色色的“嫌日”群體 社會影響仍然很局限
2015-12-25 07:11:11?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各式團體抗爭數十年 社會影響仍然很局限 近看韓國形形色色的“嫌日”群體 12月16日,由韓國“國民演員”崔岷植主演的賀歲檔大片《大虎》在韓國上映,這部以東北虎為主軸講述朝鮮半島被日本占領期間民族大義的影片,讓很多韓國人滿懷期待。去年,同樣由崔岷植主演的抗日影片《鳴梁海戰》創下韓國票房史上最高紀錄。近兩年來,由于日本政治右傾越來越嚴重,韓國民間對日不滿情緒上升,抗日文藝作品不斷涌現。一個月前,東京靖國神社洗手間傳出爆炸聲,韓國人全某被圈定為嫌疑人。在不少人印象中,韓國人這些年的“反日”情緒很激烈,但具體到韓國“反日”組織,卻很難歸納、詳述,這與韓國社會對日態度的復雜性有關。正因如此,有韓國問題專家提醒說,看待韓日關系不能只著眼于韓國反日情緒,否則會出現嚴重誤判。 持續20多年的“周三示威” 12月23日,在首爾冬天蕭瑟的冷風中,為解決日本軍“慰安婦”問題第1210次定期“周三示威”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舉行。《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市民團體“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簡稱“挺對協”)和學生200余人高喊著口號。從1992年至今,這一示威行動創造了世界最長的單一主題示威吉尼斯紀錄。 1992年1月8日,星期三,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前,幾位年邁的慰安婦受害者在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勇敢站出來,指控日軍當年的罪行,開啟著名的“周三示威”。2011年12月14日,韓國慰安婦第1000次抗議時,在日本大使館門前豎立了一尊慰安婦少女銅像。 “我就是活著的證人。”李榮洙奶奶是慰安婦受害者的一員,她此前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反復強調:“我不同意用慰安婦來作為我們的標簽,我們就是被日軍強擄的性奴隸。” 經過這么多年的斗爭,以李榮洙為代表的韓國慰安婦,早已成為反擊日本篡改和美化侵略歷史的斗士。李榮洙多次前往日本、歐洲、美國作證。今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期間,李榮洙“如影隨形”。然而,韓國健在的“慰安婦”受害者越來越少。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者僅46名。 在慰安婦奶奶背后做支撐的,是“挺對協”——這個由37個韓國女性團體組成的組織,成立于1990年。“挺對協”對日有“七項主張”——承認日軍“慰安婦”罪行,查明真相,通過國會決議謝罪,法律賠償,歷史教科書記錄在冊,建立慰靈塔和資料館,懲罰責任人。該組織的主要做法有:組織“周三示威”,為高齡在世的慰安婦提供醫療支援、心理洽談,推動韓國政府在對日外交、國際組織活動中要求日本謝罪與賠償等。2014年8月29日,“挺對協”在韓國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就慰安婦問題向韓國總統樸槿惠發難。他們認為樸槿惠在慰安婦問題上對日本的要求遠遠不夠。 |
相關閱讀:
- [ 04-25]韓國“慰安婦”受害者在美呼吁安倍正式道歉
- [ 08-05]白宮首次會見韓國慰安婦 會談內容“絕對保密”
- [ 07-02]韓國慰安婦示威抗議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
- [ 08-28]韓國慰安婦傳記將發行中英文版 曾贈安倍日文版
- [ 07-29]韓國慰安婦少女像落戶加州 日導演稱日本應道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