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特色游船貢多拉
對聞名于世的“水城”威尼斯來說,游人如織是每天的常態。不論是在標志性的圣馬可廣場,還是在獨具特色的玻璃島和彩色島,都少不了中國人的身影。一次花幾百歐元乘坐特色游船貢多拉最多的,是中國人;光顧街邊名牌商店最多的,還是中國人。走出國門的一些中國人,如今成了“有錢人”的代表。
而2014年上半年我在威尼斯交換學習期間,卻遇見了這樣一群中國人,他們是這所“大”城市的“小人物”,依靠打工、做小買賣、開店等方式在這里生活。他們居住在處處是風景之地,卻無心賞玩;他們每月賺的錢堪比國內白領,卻過著簡單節儉的生活;他們有所在國不易獲得的永久居留權,卻每天想著回中國的家。
背井離鄉為賺錢
我在威尼斯的房東夫婦是浙江溫州的中國人。他們雖不是商人,骨子里卻帶著溫州商人敢拼敢闖的勁兒。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豐厚的家底,不會說英語,更不懂意大利語……在這樣的條件下,夫婦二人仍然跟著老鄉出了國,并且選擇了意大利唯一一個物價高居歐洲前列的城市。而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只有一個樸素的目標——賺錢。
當然,作為既不懂當地語言又沒有高學歷的外國人,要賺錢只能靠打工或自己做生意。在國內做裝修的男房東,到威尼斯后干的仍是老本行。他們幾個溫州老鄉組了一支工程隊,專給當地人裝修或修繕房屋。在歐洲,人力勞動成本很高,體力活兒回報相當豐厚。而在以“懶”和“不靠譜”聞名的意大利人的襯托下,中國工人顯得異常勤奮和有效率,并且要價比當地人低,所以在意大利人眼中,中國人干活簡直又快又好又便宜。
我的女房東則在威尼斯一家中餐館做服務員,在工作中她漸漸學會了簡單的意大利語。“只要能聽懂他們點什么菜就行,常用的就那幾個詞。”現在,女房東每月工資1000多歐元。在威尼斯,這樣的薪水雖然不高,但也不差。
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意大利的人均年收入為15759歐元。如此看來,女房東的年收入在平均線上下。反觀國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中國城鎮的住宿和餐飲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年收入僅人民幣37264元。女房東在威尼斯的收入經匯率換算,幾乎為國內同類從業人員的3倍。
在國外賺得多,花得多不多呢?如果我們算一筆賬,就知道他們賺的錢能省下多少了。房東夫婦二人每月固定開銷主要是房租和飲食。一套4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每月房租不到1000歐元,其中一個臥室還可收回租金300歐元。由于是自己做飯,飲食花銷并不大,兩三百歐足矣,再加上每月幾十歐元的水電氣費,女房東的工資足夠在威尼斯養活一家人了。這樣,男房東所賺的錢就能存起來寄回家了。錢賺了,但賺得不容易,是他們辛苦掙來并省吃儉用存下的。住在這里的半年,我沒見他們買過一件衣服,更不用說其它的非生活必需品。他們已經連續四五年沒回過家了,畢竟兩人往返一趟機票少說就要花掉1萬元人民幣,這對他們來說太奢侈。房東倒很心寬,“在這里比在國內賺得多,而且沒有在國內打工那么辛苦。”
溫州人在威尼斯
威尼斯的游客多,商店自然也多,臨街賣服裝、皮包、工藝品等的小店數不勝數,有的店主就是中國人。如果你詢問店主是中國哪里的人,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溫州人。他們的商品價格一般比意大利人賣的同類商品更便宜,區別就在于“中國制造”和“意大利制造”。
說起中國人在國外開店,當然少不了中餐館。威尼斯島上的中餐館并不多,我曾光顧過兩家,其中一家取名“天津”。去之前我曾猜想,那里的菜單上會不會有狗不理包子或者煎餅果子。光顧之后才發現,菜單并無半點天津特色,連老板也都是地道的溫州人。
威尼斯島上的中餐館數量少,主要是由于島上面積相當有限,店鋪租金過于昂貴,因此很多華人選擇在離威尼斯主島10分鐘車程以外的小鎮梅斯特雷開店。在梅斯特雷的火車站外一眼望去,中餐館、華人旅館、華人超市等四處可見。連意大利人都說,梅斯特雷快成中國城了。為了改善生活,我也時不時搭公交到梅斯特雷買些中國貨,而我所遇到的中國店主,仍然是溫州人。
為什么有這么多溫州人集中在威尼斯?了解后才知道,這是“老鄉帶老鄉”、“一人帶全家”所造成的狀況。溫州歷來從商和外出打工之人不少,他們的足跡不僅遍及全國,也邁向了世界。有的溫州人本來是只身一人來到威尼斯闖蕩,當經過努力在這里站穩腳跟之后,他們便將家人接來,安家于此;也會隨之介紹愿意出國打工或經商的親戚、老鄉前來,既可做伴,也可合作。而有的人看到同鄉在國外賺了錢,自己也坐不住,便跟著出來了。
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不只在威尼斯,也不僅限于溫州人。在意大利的羅馬,很多華人旅館的老板,都是東北人。
365天全年無休
歐洲生活節奏比較緩慢,許多人的生活用悠閑來形容并不為過。據經合組織的統計數據,2014年意大利的人均工作時間每周僅為35.4小時。據我所見,威尼斯的銀行一天工作時間不足6小時,郵局只有上午工作,意大利人開的大部分商店、飯館等周日不營業。即使在工作時間內,上午11時也是雷打不動的咖啡時間,不管事情急不急,客戶樂不樂意,工作人員都會停下手中的活兒,喝喝咖啡聊聊天,到警察局辦理居留證時我便見識了這一盛況。
相比而言,威尼斯的中國人簡直太“拼”了。他們的店不僅每天營業時間長,很多還365天全年無休。一次,我到一家華人超市買東西,老板娘便跟我閑聊起來。當得知我只在威尼斯學習半年,回國后即將畢業工作,她羨慕不已。她羨慕我可長居國內,并預計我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我則羨慕她居住在歐洲這環境優美之地,過著閑適又沒有擁堵和霧霾的生活。老板娘一聽,立即反駁:“這里有什么好的?親朋好友沒幾個,可無聊了,一年365天,天天都得開店。”
我好奇地問她,為什么要天天開店,反正店是自己的,累了可以休息幾天,出去旅旅游。老板娘說,他們這些在威尼斯開店打工的人,對歐洲的風景不感興趣,在這里只是為了賺錢。既然要賺錢,便一天也舍不得把店關掉,關了閑著還不如開著守著,更不會花錢去旅游。
我對此想法表示不解,但跟我同在威尼斯交換學習的溫州女孩林潔卻很理解。“很多出來打工的溫州人都是這樣,他們對國外沒興趣,就是為了賺錢以后回去養老,而且要風風光光地回去。如果出來這么多年沒賺到錢,他們會覺得回去很丟人。”
的確,不管是我的房東,還是超市的老板娘,或是華人旅館的老板,他們都說過,等到四五十歲,就要回國養老。實際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在國外待了很久,甚至獲得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所在國永久居留權,但他們并不準備永遠留在那兒。
出國賺錢,回家養老。這就是我在威尼斯遇見的中國“小人物”的生活,路徑簡單,目標明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知道還會不會見到他們,只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他們真的能如愿以償,衣錦還鄉。(汪瑩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