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巴釋放積極信號 “握手言和”仍需時日
2015-12-26 18:22: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趙舒文 |
分享到:
|
當地時間12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突訪巴基斯坦,與巴總理謝里夫在拉合爾會面,這被視為印巴關系融冰之旅。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莫迪訪巴釋放積極信號 “握手言和”仍需時日 中新社記者 劉旭 當地時間25日下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巴基斯坦并與巴總理謝里夫舉行會談,這是莫迪就任印度總理后首次訪問巴基斯坦。 “突訪”還是“順訪”? 莫迪到訪巴基斯坦的消息一經發布,國際輿論即表示高度關注。BBC、《紐約時報》、《印度快報》等多家媒體都在標題中直言這是一場“驚喜”,Quartz印度版甚至將之形容為“莫迪送給南亞次大陸的圣誕大禮”。 不過莫迪和謝里夫對此次會面的態度顯得“云淡風輕”,頗有些見面“敘家常”的味道。莫迪25日是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出發飛回印度,途經巴基斯坦拉合爾時下飛機進行訪問的。當天早些時候,莫迪在社交媒體“推特”留言說,回德里的路上,他將在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與謝里夫會面,他本人對此非常期待。巴基斯坦方面也確認了消息。 會談在謝里夫位于拉合爾的私人官邸舉行,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莫迪抵達和離開拉合爾時,謝里夫前往機場迎送。25日還恰逢謝里夫的生日,莫迪在社交媒體上對其表達了生日祝福。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專家葉海林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分析說,此次會面更應該被描述為莫迪回國途中的“順訪”,雙方也沒有發表任何官方聲明或就兩國相關問題有明確表態。“外界之所以對此次訪問予以高度關注,主要原因是印巴關系數年來持續緊張,兩國領導人多年來沒有實質性接觸,這也是近12年來印度總理首次到訪巴基斯坦。” 因克什米爾爭端,印巴兩國長期處于對峙狀態。2008年印度孟買發生恐襲事件,印方指責兇手來自巴基斯坦,雙方持續多年的全面和平進程對話機制中斷。直到2010年,印巴兩國恢復了部分雙邊會談,但雙方邊境交火仍時常發生。兩國外交秘書級和國家安全顧問級會談也分別于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被取消。“在此種歷史背景下,莫迪到訪巴基斯坦難免引發外界對于印巴關系‘融冰’的期待。” 信號積極但不可盲目樂觀 實際上,自莫迪上任以來,外界就一直有言論預測,種種跡象表明印巴關系要走向回暖。 今年11月底,莫迪與謝里夫在出席巴黎氣候大會期間曾進行過短暫交談。本月6日,印巴國家安全顧問在泰國曼谷舉行會晤,并就反恐和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達成系列共識。9日,印度外交部長蘇什瑪·斯瓦拉杰率代表團前往伊斯蘭堡與巴基斯坦外交事務與國家安全顧問薩爾塔杰·阿齊茲會面。會后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恢復雙邊高層和平談判。這些舉動無疑為莫迪25日的訪問做出了鋪墊。 葉海林亦指出,雖然莫迪上臺以來,印巴兩國一直在嘗試接觸和改善關系,但其進展并不算快,通過這些舉動就說印巴關系走向緩和難免草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青燕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莫迪上臺之后打出“鄰國第一”的外交旗號,就職時也邀請了包括謝里夫在內的南亞周邊國家領導人出席典禮,向外界傳達了積極信號,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莫迪上臺一年多來,與推進經濟合作和區域互聯互通等與鄰為善的政策相比,印度更多地是在南亞地區彰顯其大國實力,印巴也遲遲沒有展開實質性的會談。 李青燕認為,莫迪此次到訪巴基斯坦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緩解最近在南亞地區因干涉他國經濟和外交政策而造成的負面形象,緩解周邊國家的擔憂;二是作為區域大國,印度自身非常清楚,印巴對抗絕對不利于印度自身發展,更不利于南亞穩定,因此需要作出緩和印巴關系的積極姿態。“莫迪這一趟確實會帶來一定的效果,但最后還是要看在釋放所謂的積極信號后,印度是否會在開啟和談方面拿出誠意和實質性的動作。”(完) |
相關閱讀:
- [ 12-26]印度總理莫迪緣何突訪巴基斯坦
- [ 12-25]印度總理莫迪突訪巴基斯坦 將與巴總理謝里夫會面
- [ 12-24]莫迪帶70億大單向普京證明友誼 欲破“親美遠俄”傳言
- [ 12-22]港媒:亞洲領導人2015年忙出訪 莫迪和安倍次數最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