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救援人員在進行生命跡象探測。新華社記者 陳子夏攝
生命至上的七日
直到滑坡41小時后,終于挖出第一具遇難者遺體。
“這次滑坡是我從業3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的規模。”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國楠一語道出了救援的難度。
滑坡面積大、土層厚,給現場掘進造成極大障礙。武警水電一總隊總工程師李虎章說,在他們負責的一塊長150米、寬120米的作業區里,“挖了9米還不見底”。
在土層濃重的氣味中,連搜救犬都難以發揮作用。并且,土質粘軟,不時滲水,搜救隊員站在上面深一腳淺一腳。而旁邊巨大土堆高懸頭頂,隨時有坍塌可能。越往下挖,危險越大。
困難和危險沒有擋住搜救的步伐。
22日上午10時左右,救援現場東二區。武警水電一總隊三支隊9中隊五班班長王偉的心提了起來:雷達探測儀顯示,這里有生命跡象。
不斷下挖,繼續探測,生命信號依然較強。
救援者的信心越來越堅定:這里肯定能救出人來!
23日凌晨2時46分,距探測到生命信號已過去17小時。
在水泥樓板上鑿開一個拳頭大小的洞時,救援隊員們看到有東西在晃動!
照明加強了,現場所有燈光都聚焦到這里,同時聚焦的,還有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一只手!
武警水電部隊的戰士把手伸進去,緊緊握住這只手。
6時38分,晨光初露時,19歲的田澤明成為事故現場救出的首位幸存者。
場外,救治力量也在集結。國家衛計委派出北京天壇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和廣東省、深圳市醫療單位組成聯合專家組,對傷員逐一排查、因人施治,盡力減少傷殘。
七天來,不論遭遇多大險阻,救援從未放棄。
26日,現場短暫的悼念儀式剛一結束,救援人員又投入了作業。
哪怕只是一絲希望,仍強大地支撐著救援持續下去。
釋放溫情的七日
30件大衣、一床棉被、兩張毯子——這是深圳退休教師劉菁捐贈的。這位老阿姨69歲了,腿腳不便,不能去現場幫忙,只能讓學生把衣物送給受災者。
“我快70歲了,對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生無常有自己的理解。災難發生讓人難受,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她說。
面對災難,在深圳這座“志愿者之城”里,民間愛心行動令人動容。
參與救援社會力量幾乎趕上了官方救援隊伍的人數。而現場700多臺挖掘機和推土機、250多部大卡車中,絕大部分是自愿義務救援的社會車輛。一聽到事故消息,他們迅速集結,不問代價,日以繼夜投入作業。
藍天救援隊、智慧海安全救援服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聯合會……150多名民間救援組織的專業志愿者身穿紅、藍制服,在搜救一線與橙色制服的消防隊員并肩作戰。
身穿綠色、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在臨時安置點為受災者發放飯食,安排床鋪,陪老人、孩子聊天。
來自20個志愿服務團體的3000多名志愿者在現場開展搜救、安置、撫慰等服務。
22日,有人發現一對母女坐在馬路邊,女孩一直垂著頭、雙拳緊握,媽媽臉上掛滿了淚痕。一問,這家7口人中有4人失聯。不時有路人上前勸慰,而這對母女一次次痛哭失聲。深圳義工聯春風援助組心理咨詢師葉麗芬忙去攔住:“此時每一次述說,都會對她們造成進一步的心理創傷。”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這七天里,以外來人員為主體的深圳,人與人之間打破了陌生與隔閡,抱團取暖。
來自重慶的打工者向太木的父親和三個孩子失聯。他的老鄉們自發組織起來,男人每天陪他“抱著一絲希望”到附近工地搜尋,女人陪著他的妻子談心。
“失聯的很多人都是外來打工的兄弟姐妹,我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同為打工者的鐘曉輝說。
當政府開設的臨時安置點不夠用時,微加眾創空間青年公寓推遲了開業,把六層樓123個房間全部開放,免費接收了283名受災群眾。而當得知這家公寓只能為100人提供餐食時,附近百姓自發向這里捐助三餐。
22日,冬至,市民們把熱氣騰騰的餃子送到安置點。各家的餃子形狀不同,里面包的卻是同樣的愛心。
涓滴之愛,匯流成河,凝成了一股抗災的力量。
警示未來的七日
25日晚,國務院調查組的判定擲地有聲:此次滑坡是一起受納場渣土堆填體的滑動,不是山體滑坡,不屬于自然地質災害,是一起安全生產事故。
隨后,在滑坡事故第十次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市長許勤帶著市領導班子深鞠一躬,向所有遇難和失聯人員家屬、受傷人員和其他受災群眾,向全社會道歉。
“根據事故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該負什么責任就負什么責任,該接受什么處理就接受什么處理,該處理什么人就處理什么人。”馬興瑞說,“這次事故損失慘重、影響惡劣,教訓十分深刻,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對深圳特區形象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災難總會過去,反思不能停止。
建市于1979年的深圳,在36年的年輕歷史中首次遭遇如此慘重的事故。從一個小漁村躋身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向來以“速度”聞名。而面對這次災難,城市管理者理應反省:“快”與“好”之間、速度與質量之間、利益與安全之間,應如何把握?
痛未定,思已起。以人為本改進管理,把百姓安危時刻掛在心間,方能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未來,對得起人民。
今天,遇難者“頭七”之日,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記者趙東輝、李柯勇、蔡國兆、葉前、田建川、李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