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12月27日起,《最后一公里》陸續刊發特約觀察員張子揚在南疆探訪“訪惠聚”工作組的采訪報道。每一個如塵埃般微不足道的農村故事背后,卻都是一個個苦辣酸甜交織的“復雜”人生。也正是從站在南疆農村土地的那一刻起,記者才真正領悟到在這里工作的不易與艱辛。“訪惠聚”工作的開啟,對于處在這個時代、涉及“訪惠聚”的每個人,或將步入新的人生征程,南疆父老鄉親的命運,亦將由此改寫。
《最后一公里》特約記者張子揚 喀什報道
“鼓樂敲響”的地方“鼓聲震天”
入冬后的岳普湖縣阿其克鄉亞博依村,辛苦了一年的農民摘完最后一茬棉花,迎來了農閑時節。年輕人盤算著利用這段時間外出打零工,勤勞的女人們操持著家務,上了歲數的老人們則悠閑地坐在村頭,享受著冬日的陽光。
不過對于80歲的買買提依明·吾休爾來說,屬于他的繁忙“時刻”才剛剛拉開帷幕。得知第二天9時村里組織那哈拉鼓樂隊集中訓練,老人興奮地從炕上跳了起來,拿著電話呼叫85歲的堂兄,通知他訓練的消息。
老伴兒則在一旁叮囑道:“小心把你的老骨架蹦散了”。
“你個婦道人家懂啥!”買買提依明沖著妻子喊了一嗓子,擠了擠眼睛,咧著嘴笑了。
記者不明白一次鼓樂隊的常規訓練為何會讓老人如此亢奮,他的妻子解釋道:“敲響那哈拉鼓,是丈夫一輩子的夢,等了十幾年,他終于可以釋懷了。”
這個位于喀什地區岳普湖縣西南部的村莊,直到第二天8時35分,太陽才鉆出地平線。一夜沒睡好的買買提依明穿上厚厚的冬裝,向著村里的百姓大舞臺出發了。
沿著“訪惠聚”工作組新修好的柏油馬路,老人走得飛快。他擔心遲到影響整個鼓樂隊的排練,“作為宗教人士,大局觀不能少。”
8時55分,買買提依明抵達排練點后,鼓樂隊的成員來得并不太多。不過他的堂哥熱合曼依明比他來得還要早,一個人半蹲在臺階上,比劃著鼓點節奏。
因為買買提依明的特殊“地位”,其他成員將最中間的位置留給了他。作為那哈拉鼓世家的傳承人,買買提依明所掌握的樂感和技藝,自然享受得起這份殊榮。
拿著用柳樹枝“特制”的鼓棒,幾次調試鼓聲,老人往左邊的配鼓灑了一些水,這樣做是為了讓鼓聲更為渾厚。

10分鐘后,由80多人敲響的《歡天喜地慶豐收》,將整個亞博依村帶入到震撼節奏中。老人如癡如醉甩動著上身,敲擊的鼓點剛勁有力。大舞臺的院子外,多位村民被鼓聲吸引,駐足聆聽。
連續敲擊了一陣子,老人脫掉厚厚的外衣,渾身冒著熱氣,“我太高興了,太高興了!”
身為“總指揮”的塔來提·吐爾地站在舞臺邊,看到老人的那分喜悅,淚水禁不住在眼眶里翻滾。
曾幾何時,被譽為“鼓樂敲響的地方”的亞博依村,敲吹樂器一直是當地人最為自豪的“先天優勢”。男女老少每逢重大節日來臨時,都會在村頭敲起那哈拉鼓,吹響嗩吶,享受歡慶的時刻。
但這個敲鼓的傳統大約在十年前受到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整個村子乃至南疆部分地區,婚喪嫁娶再也聽不到人們發自內心最純粹的聲音。久而久之,敲那哈拉鼓,成了違背了伊斯蘭宗教教義的“不當行為”。
那段時間,買買提依明只能躲在家里偷偷 “自娛自樂”一下,妻子知道丈夫內心的苦悶,卻無能為力。
“好在還有塔院長和‘訪惠聚’工作組,是他們讓亞博依村、讓丈夫的天空變回了藍色。”買買提依明的妻子說。
她所說的塔院長,是村鼓樂隊“總指揮”塔來提·吐爾地。今年初,響應自治區黨委號召,身為新疆藝術學院副院長的塔來提積極報名參加 “訪惠聚”工作,從烏魯木齊來到1000多公里之外的亞博依村,擔任住村工作組組長。
“說實話,剛來的時候怎么開展工作,確實很費腦筋。”在塔來提的手機備忘錄中,曾這樣寫道:“快點走村入戶了解實情,與村干部、黨員齊心協力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將去極端化擺在突出位置,讓‘鼓樂敲響的地方’重現‘鼓聲震天’,凝聚人心。”
怎么去極端化?如何加強民族團結?他想到了敲響那哈拉鼓可能是非常貼切的方式,“關鍵是村民有強烈的需求。”塔來提告訴記者,住村第五天,他問村民,我們組織一支鼓樂隊怎么樣?有人支持,也有人擔心這么做會被罵。
除此之外,不少村民對塔來提的身份也有不少質疑:一位擔任藝術學院的領導,能給村里帶來哪些改變?他懂農村工作嗎?
在一系列的質疑和不解面前,塔來提曾給妻子打電話說:“老百姓多年來的精神寄托被一股灰色的思想壓抑,甚至連呼喊聲都沒有。伊斯蘭教何時拒絕過鼓樂和音樂啊!”
為了沖破極端思想覆蓋在這個村子的陰霾,塔來提找到了買買提依明,說出自己的想法。老人說:“你身后有黨和政府,只要你組織,我會第一個出來敲鼓。即使被人罵,被人打死,我也會為了這件事豁出去,正義總會壓倒邪惡的。”
那一次,塔來提被群眾的心聲打動了。
在塔來提的腦海中,“三八”婦女節當天發生的那一幕可能永遠無法抹去。他從外面購置了60面鼓,草草組成了30人的鼓樂隊,敲響了這個村子十年來第一首不太完整的《歡天喜地慶豐收》。
這一敲,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來了,將村口道路擠得水泄不通。人們臉上的表情有質疑、有平靜,但更多的是欣慰的笑容和喜極而泣的淚水。
也就是從那天起,亞博依村的鼓聲傳遍了整個鄉鎮,甚至岳普湖全縣都知道了“鼓樂響起的地方”,知道這個村子來了一位“總指揮”,來了替他們辦實事、敢扛重擔的工作組。
“時隔9個多月,通過一支鼓樂隊讓這個村莊產生這么大的凝聚力,您的心里會不會感到些許安慰?”
面對記者的問題,塔來提說:“何止是安慰,可以說是享受,全體組員都非常享受。”

亞博依村當地村民
“你要知道,我們住村的日子畢竟有限,但通過你的努力,能為這個村莊帶來改變;當你離開的時候,老百姓會對你豎起大拇指,自治區交給你的任務完成了,將‘訪惠聚’的精神留在了南疆,這才是欣慰的。”塔來提說。
在塔來提看來,組建那哈拉鼓樂隊只是“去極端化”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讓村民明白,要堅持“五個認同”,你生長的這片土地,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你信仰伊斯蘭教,要去正規的清真寺做禮拜,政府不但不會拒絕,還會支持你,我們抵制的是非法宗教和宗教極端勢力。
塔來提告訴記者:“有一回,亞博依村最大的清真寺伊瑪目熱合曼依明跑來握住我的手說,聽到鼓聲太激動了,他從家里一路小跑過來,問他和兒子能否加入。我對他們講,鼓樂隊是向所有人敞開的,只要你喜歡,不管是宗教人士,還是黨員干部,都可以加入,這是我們自己的事,可以理直氣壯地做這件事。”塔來提微笑著形容,老人聽后手舞足蹈的,開心得像個孩子。
如今,每一次鼓樂隊的訓練,熱合曼依明和買買提依明兩位宗教人士都是最積極的人,甚至有年輕人“質疑”他們,“兩個老頭加一塊都160多歲了,還要搶年輕人的風頭,湊這個熱鬧。”
“我才不管他們怎么說呢,我現在就是要敲起鼓,盡情地享受,感覺真的返老還童了。”85歲的熱合曼依明樂呵呵地說,“塔院長告訴我,讓我一直敲到90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