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2月11日,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現身議會發布年度政府報告,遭到來自總統所在政黨的議員襲擊,之后引發議員混戰。
中新社阿斯塔納12月29日電 題:回望2015:無可奈何花落去,烏克蘭人焦慮多
作者 文龍杰 黃璐
年關將至。依著舊例,一棵來自喀爾巴阡山脈的“新年松”已樹立在烏克蘭首都的索菲亞廣場上。此樹高26米,與去年相比又創下了新記錄。
同樣創紀錄的還有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跌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烏克蘭2015年GDP同比下降9%。
與抽象數字相比,烏民眾感觸更深的可能是冬天的寒冷。
基輔民眾普遍反映,今年供暖費提高了,溫度卻沒能上來。按照政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已裝了保溫玻璃,但還是瑟瑟發抖”,“需要一邊搓手驅寒,一邊考慮癟癟的錢包”。
烏總理亞采紐克昨日稱,2016年預算仍將保留提高能源使用率的項目,以減少天然氣用量降低相關支出。因為“這一政策已在今年顯出成效,天然氣用量減少近25%。”。
內政:一切都是亞采紐克的錯?
城頭變換大王旗,家中日子卻仍難。這不是烏民眾彼時走上街頭“鬧革命”時想要的生活,于是人們又開始抱怨。烏克蘭《真理報》甚至描述道,“早先將種種罪名歸于‘莫斯科傀儡’(指現避難于俄的烏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是烏克蘭人的慣用手法,如今則眾口皆稱當前的不幸盡為亞采紐克之過錯。”
除了民眾,對亞氏發起詰難的還有精英階層內部。“波羅申科聯盟”主席盧琴科說,“亞采紐克應為國家經濟及社會領域出現的問題負責。”
12月11日,亞采紐克在議會作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時引發在場議員群毆。未過一周,在由總統波羅申科16日主持的改革會議上,分屬總統、總理兩大陣營的官員再爆沖突,破口對罵。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7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造訪歐盟委員會總部,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迎接,兩人相擁貼面。
如今,“腐敗”成為烏政治精英攻擊對手時最常用說法。
美副總統今年底訪烏時不止一次強調,“烏克蘭領導人應精誠合作,利用好歷史機遇開展改革”,并“嚴厲告誡”烏議員放下一己私利,為“烏克蘭成為民主變革的典范”奮斗。
曾五度出任政府要職的烏克蘭商人切爾沃年科說,“周圍的一切實在令人難堪。西方已對我們感到厭惡。”“我們現在囊中羞澀,不應再搖旗空喊,而應考慮下子孫的未來。”
外交:西方人把我們忘記了?
有沮喪看法的烏克蘭人絕不止一個。7月,當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調停下就伊朗核問題達成協議時,一種“烏克蘭已被美國出賣”的說法在烏傳開。一些烏克蘭分析家認為,“事實表明奧巴馬用烏克蘭換取了俄羅斯在近東地區的支持。”
“出賣”這一關鍵詞反映了烏民眾潛意識里“不能掌握自己國家命運”的焦慮。而隨著敘利亞危機的出現,這種焦慮更是與日俱增。烏克蘭人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認為“西方人已經把我們忘記了”。正是由于美國人注意到了烏民眾的這種情緒,才有了美副總統拜登12月6日的訪烏之行。
如法國《費加羅報》所指出的那樣,拜登訪烏主要目的之一是告訴烏克蘭人,“雖然國際社會將很多關注轉向了俄羅斯和敘利亞,但是美國沒有忘記烏克蘭。在近東發生的事情絲毫不會改變我們對烏克蘭人民和維持烏克蘭安全的承諾。”
社會:焦慮會消除嗎?
事實上,“被忘記”只是這種焦慮的表象。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烏克蘭人已認為命運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取決于他人如美歐俄間的利益交換。這意味著,烏民眾已對國家失去信心,也緣于烏當前“國將不國”的現狀:政治混亂、經濟下滑、外交乏善,東部危機依舊、領土割裂。
本來,解決這些問題尚需時日。IMF預測烏2016年GDP增速為2%,經濟將開始復蘇。這對于烏來說顯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就在幾天前,烏克蘭與其最大經貿伙伴互相進行了貿易禁運。
對于該預測,烏克蘭“今日網”采取了審慎的看法:影響烏經濟的因素實在太多,尤其是其中的非經濟因素尤難把握,最好只是將這一預測看作是諸多情形中的一種。
回看2015年及更早時候的烏克蘭,其國民之境遇變遷實在令人唏噓。有此歷史觀察,再評價2013年末至2014年初發生在這個國家的那場危機,人們或許當有更理性的認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