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迭起:5大猜想揭秘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
2015-12-31 07:38:4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猜想三:共和黨暗箱操作 特朗普獨立參選】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教授認為,特朗普能否成為共和黨候選人還有很大不確定因素,支持共和黨的選民最后還是會選擇一個比較可靠的人,而不是說得讓大家痛快的人。更不用說爭取中間選民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共和黨整合自己力量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民主黨有利。 正是出于對特朗普贏人氣卻輸選戰的擔心,共和黨高層密謀偷梁換柱,讓更有把握的人選取代特朗普。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罕見地要求在明年3月15日“超級星期二”前舉行預選的各州委員會必須采取比例分配的方式。這意味著,特朗普即便可以贏得某個州的預選,也必須與其他競選人按照得票比例分配代表、而非“勝者全得”。這就降低了共和黨預選很快產生勝者的可能性,為暗箱操作留出了空間。 然而,一旦預選開始后那些人氣原本很低的競選人紛紛退選,形勢仍會趨向明朗。刁大明分析,3月15日前后如果無法確定提名人,最終的爭奪極可能就要延續到7月18日到21日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屆時,政黨高層精英的作用將更為突出。但是,如果共和黨執意提名在預選中表現極差、民意明顯不支持的競選人,否則勢必會導致內亂甚至黨內分裂。 如果特朗普被“換”,會不會一怒之下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呢?刁大明認為,雖然特朗普與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約定不獨立參選,但仍舊存在這種可能性。前提是,特朗普仍有一定“基本盤”支持;如果各州預選的結果是基本盤被其他競選人瓜分,他就沒必要獨立參選了。要是特朗普獨立參選,勢必會分流共和黨的選票,就像計算機產業大亨羅斯·佩羅在1992年和1996年那樣,民主黨就更開心了。 【猜想四:共和黨推“小鮮肉” 希拉里不敵青春】 如果共和黨要“換普”,擠掉特朗普的很可能是政壇“小鮮肉”、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從現階段民調看,只有魯比奧對陣希拉里才略有勝算。 魯比奧身上帶有“茶葉黨”標簽,又有一定的執政經驗,而且是拉美裔,在移民改革和對外政策等內外關鍵議題上均有積累,更重要的是,他比希拉里年輕24歲,跟希拉里的女兒是同一輩人,代表著新生代力量。 刁大明介紹說,魯比奧的確會反襯出希拉里的年齡劣勢。如果明年10月將滿69歲的希拉里獲得提名,不僅會打破性別天花板,還會是民主黨建黨188年以來最年長的總統候選人。反觀魯比奧,屆時只有45歲,與希拉里的年齡差僅次于2008年貝拉克·奧巴馬與約翰·麥凱恩差25歲的最大紀錄。而奧巴馬當年能夠擊敗麥凱恩,年輕是一點明顯的優勢。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近年來共和黨悄悄完成新老交替,一些政治新星嶄露頭角:比魯比奧只大一歲多的保羅·瑞安今年10月成為1869年以來最年輕的國會眾議院議長;另一名潛在“換普”人選、得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特德·克魯茲跟魯比奧一樣,都是在第一屆國會參議員任上就競選總統。 刁大明說,由于沒有足夠樣本,無法充分證明年齡差的確切影響,但希拉里對陣魯比奧肯定會重塑兩黨競選在基本盤或者議題闡釋上的格局。希拉里再次不敵“青春”,魯比奧“新人”勝“老人”,也未可知。要知道,2008年在預選時擊敗希拉里、最終問鼎白宮的奧巴馬,也是在首次擔任國會參議員就競選。 【猜想五:“十月驚變”攪選情 中國“躺槍”機會少】 2016年美國大選議題不少,但會以國內議題為主。刁大明介紹,實際上2014年中期選舉時的議題就不是特別明確,當時經濟與就業、醫改、移民、“拱心石”輸油管道計劃等成為不同層次選舉的議題,總體上呈現“反奧巴馬”趨勢。明年大選還是會圍繞國內議題為主線,民主黨會充分利用經濟與就業的緩慢轉好,醫改、移民、含宗教意味的社會議題則會成為共和黨的抓手。 至于打擊“伊斯蘭國”等外交和安全議題是否會影響選情,刁大明認為,隨著中東局勢變化,也可能出現所謂“十月驚變”。但共和黨未必會得到太多好處,因為一旦獲得提名,希拉里極可能在中東或反恐議題上明顯與奧巴馬“切割”,轉而采取強勢態度,還可以憑借擔任4年國務卿的經驗,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國際危機。 美國選舉常常熱炒“中國議題”,不過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教授認為,“中國”可能不是2016年大選一個熱炒話題,因為美國有太多更抓美國人眼球的議題。“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少一些對中美關系的介入,這是好事。” 刁大明說,美國競選人喜歡借助炒作中國議題體現自身維持美國國際領導力的“能力”。相比以往與經貿“掛鉤”,目前美國選舉政治中的中國議題存在從“低政治”為主到“高低政治”并存的趨勢。 刁大明認為,中美關系對兩國而言都極為重要,作為影響今后4年美國內政外交的重要選舉,兩黨競選人討論中美關系是正常的,但是應該理性、務實、有基本常識地討論中美關系,而不是無端抹黑、煽動民粹主義。選舉政治對民意具有重要的塑造效果,負面炒作中國事務,勢必會扭曲美國公眾的對華態度,損害中美關系的民意基礎。從這一角度出發,美國政治人物對中國事務的負面炒作,是對美國國家、人民不負責任的選舉技倆,無異于飲鴆止渴。(胡若愚 馬驍)(特稿·新華國際客戶端) |
相關閱讀:
- [ 12-14]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
- [ 12-10]特朗普遭遇全球性抵制 白宮:“他不配做美國總統”
- [ 12-07]400名“圣戰士”已經返英 美國總統將做反恐動員
- [ 11-30]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奧馬巴
- [ 11-22]外媒:美國總統奧巴馬漸生白發但拒絕染發(圖)
- [ 11-22]美國總統奧巴馬漸生白發但拒絕染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