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五大專家曝光 冒墜機危險記錄關鍵數據
2016-01-03 12:42:02??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趙舒文 |
分享到:
|
人民網北京1月2日電:經過近50年的發展,火箭軍已建設成為一支精干高效、核常兼備的戰略力量,具備陸基戰略核反擊能力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能力。在這樣一支非比尋常的高技術部隊中,必然有一支非比尋常的高技術專家隊伍,他們從事的事業關乎世界和平,關乎國家安危…… 軍人的忠誠是凝聚在刀鋒上的寒光,是沉淀于歲月的守望。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他們,投向火箭軍導彈陣地。他們把對國防事業的忠誠熱愛,化作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追求進取,追求卓越,是我軍堅守特殊崗位、履行特殊使命、肩負特殊責任、做出特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陳禮國:我軍在“真槍實彈”上安裝引爆裝置第一人 他堅守深山大半生,為國仗劍,勇于擔當;他積年累月守長劍,不辱使命,追求卓越;他嘔心瀝血育英才,虛懷若谷,桃李芬芳……他,就是戰略導彈部隊導彈專家、某基地高級工程師陳禮國。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某型導彈裝備整裝空運試驗中,陳禮國作為兩名隨機技術保障人員之一,負責監測和記錄裝備在高空狀態下的技術參數。然而運輸機下降返航時,遇上惡劣天氣,油料即將耗盡,飛機準備迫降。機長囑咐大家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給家人寫幾句話。陳禮國卻異常鎮靜,眼睛一直盯著不斷變化的測試數據,把參數變化一項不漏地記錄下來。飛機迫降成功,人員有驚無險。陳禮國卻意外收獲了裝備顛簸頻率、傾斜角度、位移狀態等重要數據。為導彈裝備的改進定型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某年秋天,為檢驗某型導彈裝備安全性和有效性,戰略導彈部隊某基地即將執行一項重大科研試驗任務。這是我軍首次實施此類試驗,成功與否影響巨大,陳禮國再次被任命為現場指揮組成員。試驗的關鍵環節是往裝備上安裝引爆裝置,技術難度大,一個靜電火花或動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原定執行安裝引爆裝置的操作號手,由于心理壓力過大,不能正常操作,試驗現場氣氛驟然緊張。這時,陳禮國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接替原操作號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驚險操作,引爆裝置安裝成功。陳禮國成為我軍在“真槍實彈”上安裝引爆裝置第一人。 從試驗陣地回來后,陳禮國趁熱打鐵,利用半個月時間,把試驗中的每一處細節、程序、數據和體會都整理出來,主編了一本《爆炸訓練實施手冊》,這本《手冊》,成為目前我軍導彈武器裝備“爆炸”訓練唯一的指導性大綱。 導彈陣地猶如“地下龍宮”,一個不起眼的環境變化都會影響裝備安全。因濕度變化引起的一種“結霧現象”,數十年來,讓各級領導和科研人員感到焦慮。陳禮國一直關注這道難題。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他感到時機成熟,大膽向上級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半年之后,陳禮國帶領攻關組,一舉攻克困擾 30多年的重大技術難題。聯合驗收組稱,這項技術是我軍導彈陣地建設的一次革命! 在陳禮國任某基地裝備部長到副總工程師的 8年間,他帶領科技人員先后攻克 153項科研課題,有 16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國家和軍隊空白。 邱成龍:我軍戰略導彈作戰運用“首席專家” 在中國戰略導彈“絕密檔案”中,簽署他名字的“作戰運用方案”數以千計,調動千軍萬馬,守望國家安全;在戰略導彈部隊演習發射的“中軍帳”里,由他擬定的“作戰輔助決策報告”在信息化指揮平臺上無聲運轉,掌控巨車長劍。作為我軍戰略導彈作戰運用專業帶頭人、我軍常規導彈作戰運用研究奠基人、戰略導彈部隊作戰運用研究領域領軍人,他用生命在萬里天疆繪就了遙遠神秘的“中國彈道”。他的名字叫:邱成龍。 20世紀 90年代,一場開天辟地的轉型建設在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悄然發端,戰略導彈部隊迎來了向“核常兼備”進軍的黎明。一枚枚新型常規導彈,在深山陣地昂首問天。戰略導彈部隊導彈作戰運用專家的科研平臺上,難題一串——型號多了、家族大了,作戰運籌從“面”向“點”跨越,意圖選擇、武器配備、綜合集成,作戰運用空前復雜。常規導彈作戰運用研究的時代課題,責無旁貸地落在邱成龍肩頭。 一路櫛風沐雨,邱成龍帶領課題組 40余次下部隊、進工廠、赴靶場調研求證,一堆兩米多高的第一手技術資料,為我軍新型導彈作戰力量優化奠定了核心技術基礎。這是戰略導彈部隊進入“核常兼備”時代后,在作戰運用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地標。 2009年 10月 1日,長安街。世人矚目的中國精確制導武器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首次接受祖國檢閱。 戰略導彈部隊從“靜臥深山”到“全域機動”,實兵實裝實彈演習的烽火映照長劍。從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運籌帷幄的中軍帳里,導彈作戰運用“首席專家”的席位上,無一例外地擺放著“邱成龍”的名簽。 上世紀末,一場大型演習拉開帷幕。由于導彈型號、打擊頻度、作戰要素空前復雜,戰略導彈部隊首次成立演習輔助決策中心,邱成龍擔綱技術負責人。 他根據作戰效果模型計算和作戰仿真推演提出咨詢意見,語出驚人:某突擊頻度可以減少某型導彈 X枚! 舉座皆驚!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創舉,成敗攸關,責任重大。然而,演習的結果證明,這個方案以最小的代價奪取了勝利。 身經百戰,邱成龍深感傳統作戰輔助決策方式已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導彈作戰集團的需求。他的心中,孕育著又一幅藍圖——研制基于信息化平臺的“戰役演習輔助決策系統”。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艱巨任務,涉及到系統學、運籌學、工程學,以及光電、機械、網絡等十多個學科。邱成龍帶領課題組為各作戰要素逐一建立作戰模型,開發作戰軟件,嵌入決策系統。 兩年后,這一系統開始在天南海北的演兵場上運用,推動我軍演習輔助決策實現了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跨越發展。 |
相關閱讀:
- [ 01-02]習近平:2016年這樣干|解放軍三大機構成立|二炮更名為火箭軍
- [ 01-02]全軍和武警部隊廣大官兵認真學習習主席在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上的訓詞
- [ 01-02]解放軍三大機構成立|二炮更名為火箭軍|永遠跟黨走|關鍵一招
- [ 01-02]媒體析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將領:均為“50后”
- [ 01-02]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