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推安保法案顛覆“專守防衛”國策 結束訪美后,為實踐對美承諾和加快軍事安保戰略轉變步伐,安倍從5月初開始便馬不停蹄地指揮和協調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在國會強行推動安保相關法案的審議,并“掩耳盜鈴”地給這一系列法案冠之以“和平”的名義。在匆匆忙忙地審議后,唯恐夜長夢多,安倍又無視國內民眾強烈抗議和在野黨的堅決反對,指揮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憑借在日本國會掌控的多數議席,分別于7月16日和9月19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強行表決通過了安保相關法案。 這一系列安保相關法案的通過,意味著安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等重大安保政策調整得到法律層面的保障,日本自衛隊今后將不再是一支防御性的武裝力量,而是一支有極強進攻性的軍事力量,也宣告了日本戰后長期堅持的專守防衛國策遭徹底拋棄,安倍所謀求的顛覆日本戰后和平國家體制的企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安倍政權這種強推安保法案的行為引起了日本民眾的強烈憤怒,抗議活動空前高漲,導致其一向自以為傲的支持率不斷下滑,甚至跌破至被認為執政危機紅線的40%以下。 欲借“安倍談話”擺脫“戰后體制” 2015年恰逢二戰結束70周年,也是國際社會共同反思歷史、展望未來的重要時刻。然而在安倍政權看來,這一關鍵的時間節點無疑為其創造了絕佳的政治表演機會,并迫切希望借此發表一份“直抒其意”的“安倍談話”,帶領日本與戰后體制徹底說再見。 因此,盡管在國內外輿論、甚至美國盟友以及中韓高度關注的壓力下,安倍被迫在8月14日發表的“安倍談話”中嵌入了“殖民統治”、“侵略”、“反省”和“道歉”等“村山談話”中的關鍵詞,但卻通過大玩文字游戲,對這些詞語皆采取引用形式,有關“侵略”和“殖民統治”甚至在與日本行為有關的文脈中根本沒有直接觸及,同時回避直接表達“反省”和“道歉”之意,而將談話重點放在了擺脫日本的“道歉宿命”之上。 值得關注的是,“安倍談話”發表后獲得了國民50%以上的支持和肯定,說明其中所體現的民族主義“政治訴求”在目前日本政治“總體保守化”的形勢下是跨黨派和跨階層的,他們中或許在安保相關法案上有分歧,但在日本脫離“戰后體制”成為“正常國家”方面卻有著共同話語和高度共識。而日本外務省官網也在“安倍談話”發表后,迅速以該談話為基調取代“村山談話”精神,修改了總結有關二戰日本政府立場的“歷史問題問答”,清晰表明了“安倍談話”對日本國內政治走向產生的深遠導向性影響。 經濟增長乏力或動搖執政基礎 安倍在2012年12月第二次執政后通過推行大規模貨幣寬松、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調整戰略“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迅速“拿出成果”,鞏固了執政基礎。2014年末安倍又領導自公執政聯盟再次獲取日本眾議院大選的勝利,而其中最主要的動因也是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學”依然抱有強烈的期待。可見,安倍政權的執政基礎是“安倍經濟學”的不斷成功,然而面對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國內個人消費持續不振的交困狀態,2015年日本經濟再度面臨增長乏力的局面,安倍政府雖不承認經濟復蘇有陷入停滯風險,但也不得不一再調低對2015財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安倍經濟學”較安倍執政之初的風光已明顯褪色,支持率的不斷下滑使安倍開始意識到了執政危機。 為此,在通過強化日美同盟、強制通過安保相關法案以及出臺“安倍談話”等,部分實現2015年初制定的擺脫“戰后體制”、全面轉換安保戰略構建“正常國家”基礎的目標之后,安倍開始在政治議題上暫時偃旗息鼓,并通過制定加強經濟、改善兒童保健和擴大社會福利“新經濟三支箭”,再度拿出了“安倍經濟學2.0版”的招牌,意圖恢復民意支持,為今年夏季的參院選舉提前布局,從而徹底將安倍政權打造成一個長期政權,為下一步實現“修憲”目標打下基礎。 而今年夏季的參議院選舉對安倍而言將具有特殊意義,不啻于其人生的一場政治決戰,正是因為2007年參院選舉的慘敗導致安倍在第一次執政時不滿一年即黯然下臺,并使其蟄伏五年。可以預見,為醫治好自己的“精神創傷”,安倍在2016年之初必將采取較為穩妥的施政政策:政治上避免炒作爭議議題,甚至有意推遲安保相關法案的具體實施進程;外交上謹慎處理涉及日中關系、日韓關系及周邊關系的敏感問題,盡可能保持逐步改善的總基調,并重點辦好伊勢志摩G7峰會;經濟上加大出臺刺激政策,謀求重新恢復“安倍經濟學”的成功,這一點從近期安倍政權接連出臺了總額為3.5萬億日元的2015財年補充預算和高達96.72萬億日元的史上最大規模的2016年度財政預算可見一斑。記者叢云峰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