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這三年真不易,習近平為什么"能"?
2016-01-04 14:22:54??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三 激情 被近平同志的激情所感染,我在正定前前后后采訪了20多天,最后稿子也是一氣呵成。干事業要有激情,記者寫稿子同樣要有激情。 和習近平交談以后,我們有時候去他辦公室,有時候他去招待所看我們,參加我們的討論。習近平希望我們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進,也要看后進、看缺點,隨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讓我們看到全貌,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到一些鄉鎮和農戶里走一走,村莊的變化,農民的變化進一步感染了我,離石家莊不過15里,不回家了!我非要把正定的改革寫出來不可。 我習慣于在采訪的地方寫稿。因為回去后有各種干擾,而且激情會“衰減”。正像他囑咐縣委書記們不要太熬夜,當初也囑咐我們注意休息。 醞釀和寫作過程中習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進屋就擺擺手說“別累著別累著,休息會兒!”(學習小組注:說到這里,趙德潤略起身揮了揮手,仿若當年場景),然后就跟我們聊一會兒,這種聊天經常碰出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語言火花。 吃過晚飯,高培琦陪我到正定西城墻上散步,月朗星稀,下邊一片莊稼地。城墻上思考的提綱就基本是最后文章的結構。一開始,題目叫“正定經濟的新戰略”, 5000多字的通訊送到到人民日報后,編輯希望再簡練些, 稿子壓縮到2100字,題目改為《正定翻身記》。 其實文章里習近平雖然只出現過兩次,但很多話都是他說的,考慮到文章里一個人的名字不能出現太多,很多他講的話借“縣里的同志說”講了出來。 比如一些農民反映,沒想到兩年時間領導就把高產窮縣的一盤死棋走活了。縣里的干部則說,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幫我們打開了思路。這話其實是他講的。 現在稿里很多活潑的語言,“為城市服務,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話。 當時新華分社掛兩塊牌子,“新華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報河北記者站”,新華社發通稿署名“新華社記者”,給人民日報發專稿就寫“本報記者”。穆青、馮健、周原寫焦裕祿通訊也先發人民日報專稿,署名“本報記者”。所以我在稿子里,也是“本報記者”。 習近平這一年12月份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報。當時在縣委書記中是不多見的。 那時人民日報沒有現在這么多版面,拿出二版那么大一個位置,一個縣給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屬不錯。但是我老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全文版有更多更豐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選里,收入了5000多字的全文版,這里面有更多的細節。 我原來并不知道《正定翻身記》是人民日報上第一篇有關習近平的報道,“學習小組”搜索后發了微信我才知曉。正定是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在這里我見證并記錄了他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執政為民,見證并記錄了他怎樣帶領一個縣走出翻身路。這是我記者生涯的一個榮幸。 前兩天“學習小組”上全文版的發表,讓人們進一步從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受到啟迪。30多年前,他領導一個縣,想的走出高產窮縣的困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30多年后,他領導一個國家,想的是“兩個一百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夙夜在公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 四 情義 采訪習近平那年,他31歲,我38歲。 我跟近平同志的經歷有一點相似,都插過隊。不同的是他插隊時間長,吃得苦多。我是北大畢業后就到河北臨西縣插隊,一年后到縣委報道組,兩年后到邢臺日報,畢業后第六年就到了新華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調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離開了河北,他去了廈門。 雖然此后再沒有以記者身份采訪他,但卻有了觀察他的另一個角度:近平同志是一個講感情、不忘舊的人。 我不過是寫了篇文章,這是做記者的本職。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當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長時,過年先把賀卡寄來,我趕緊回復。 他到了浙江當上一把手,到新華分社去走訪,說我跟你們新華社有緣分,年輕時候就有一個記者朋友叫趙德潤。分社的同志很高興,趕緊打電話告訴我。 2006年8月我到杭州,習近平同志剛從溫州組織抗災救災回來,就和我見面。西湖邊他和我有一次長談,從災情談到省情,談到他的經歷,從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種種歷練和體會。相隔 20年,從縣委書記到省委書記,地位變了,他談心、交心還是那樣真誠。 后來他履新上海,到新華社上海分社講話,仍然說有個新華社朋友趙德潤。上海分社攝影部主任見到我,高興地介紹習書記講話的情景。 我和習近平當初是君子之交,這種友誼的開端,是在他30 歲出頭時。初次相交那種真誠、那種一塵不染的純真,我一直珍藏在心里。 習近平同志成為黨的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應該說不是偶然的。從正定的政治起點,到他以后在福建 17年的歷練,都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懷非常開闊,非常善于團結人,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能夠寬容犯過錯誤、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一般人做不到。 五 擔當 習近平是個有思想,有作為,有擔當的人,這是我30年前的觀察,也是今天的判斷。所謂有擔當,就是有思想、有作為必定有自己的創造、自己的主張,必定承擔一定的風險。 翻開當年采訪習近平同志談話記錄,沒有空話套話,沒有穿靴戴帽,沒有嘩眾取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實事求是,平平實實。他的思想和做法無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具體做法都是從實際出發有自己的創造,盡管上面領導不一定都很欣賞這些做法。 習近平30年前就講到“改善農民生活的事情要優先”,正定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81年增長56%;糧食單產和總產都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比1981年增長75%。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超過了經濟增長的比例,他說到做到了。 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后,我坐在電視機前,看到新任總書記面對中外記者,也通過實況轉播面對全世界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就想到,實際上他在正定也是這個目標,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這一屆中央,特別是總書記、總理實在不容易。黨和國家緊要關頭面臨的問題“壓力山大”,經濟下行的壓力,艱巨的反腐壓力,加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沒有擔當行嗎?處處都得有擔當! 作家二月河寫過清朝的帝王系列,研究過封建王朝的興衰。他說歷朝歷代的反腐都沒有今天這樣動真格。我同意這個說法,這是一個事實。從嚴治黨治國治軍,才能重拾黨心軍心民心。 一個個大老虎揭露出來,哪一個不讓人觸目驚心!不用編劇加工,實錄下來個個都是大片啊。鐵腕反腐的魄力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大后,習近平從山東曲阜開始,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系列講話,如果說鐵腕反腐是開刀動手術,這就是吃中藥。參事室、文史館在陳進玉主持下,組織館內外文史專家編了一本 《中華傳統美德一百句》,就是從曲阜講話中受到啟發。我們現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也需要理論勇氣和理論擔當。 你要了解習近平為什么有擔當,就要了解他所受過的磨難和歷練。他的父親習仲勛同志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歲領導兩當兵變,21歲就是陜甘邊區主席,32歲任西北局書記,毛主席稱贊他是“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期間,曾分管參事室、文史館工作。后來受到陷害,經歷了很不公正的待遇。習近平9歲的時候,家里就遇到磨難。他從少年時起所受的苦難,包括16歲到延安梁家河插隊一插就是7年的經歷,對了解社會、了解人民、磨練意志,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他以寬廣的胸懷化解了,這些磨難就變成財富,這筆財富堪稱“金不換”。 《山海經·西山經》中講“其中多砥礪”,砥礪就是磨石。人生經過砥礪,就會意志堅強,就會心胸開闊,就會有擔當。 |
相關閱讀:
- [ 01-04]全國政協舉行新年茶話會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 [ 01-04]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一六年新年賀詞
- [ 01-04]習近平的青年志:中國夢屬于青年一代
- [ 01-04]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 [ 01-04]習近平扶貧新論斷: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和精準扶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