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意識”完善國家治理(人民觀點)——開創治國理政新境界之二
2016-01-07 16:21:0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這條治理新路,有著鮮明的問題意識。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法治要“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在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執政風格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問題意識的背后,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是勵精圖治的使命擔當。由此可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零敲碎打的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全面依法治國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無論提出思路清晰的認識論,還是明確切實可行的方法論,無論成立“深改組”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還是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正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這條治理新路,有著完善的系統設計。改革就是破舊立新,30多年改革開放,極為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必須處理好破與立、發展活力與社會穩定的關系。這是我們這樣一個超大規模國家搞改革、謀發展必須回答的考題。這三年來,黨中央主動將科學的頂層設計做在前面,“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成為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集成動力。“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強調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以法治引領改革方向,以法治規范改革行為,以法治化解改革風險,以法治確認和發展改革成果。同時,也強調“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于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框架下全面推進,用改革的思維、勇氣、智慧來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治傳統比較濃厚的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昭告“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彰顯法治權威;強調“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發揮法治力量;要求“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這三年,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關鍵一環,以法治引領和規范改革全過程,改革與法治得以舟楫相配,國家治理因此動力十足。 “新的覺醒,新的長征,新的革命”,有人用這三個“新”,來概括十八大以來的治理新局。而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60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制度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后半程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正是黨中央以“改革意識”完善國家治理的深邃眼光、讓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的戰略選擇。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要肩負的歷史使命。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相關閱讀:
- [ 01-07]以“改革意識”完善國家治理
- [ 01-07]央企負責人會議將召開 七措并舉國企改革路徑初顯
- [ 01-07]駕考改革即將啟動 “自學直考”備受關注
- [ 01-07]以“改革意識”完善國家治理
- [ 01-07]成品油“地板價”關系油企改革方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