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燃煤對PM2.5污染貢獻率超過1/3 在保定等地,散燒煤的污染排放量與工業排放相當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兩年多來,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不斷下降。然而,2015年入冬后不時襲來的空氣重污染過程,讓人們感受到治理的艱巨與復雜。 要采取最精準的措施,污染源解析是基礎。這兩年,京津冀地區各城市紛紛開展源解析,取得一些成果。北京源解析結果顯示,在本地PM2.5污染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為主要來源,占比分別為31.1%、22.4%、18.1%;天津在本地污染貢獻中,揚塵、燃煤、機動車為主要來源,分別占30%、27%、20%。而河北除省會石家莊外,其他城市PM2.5主要來源幾乎清一色為燃煤,廊坊燃煤源占比甚至超過了50%。 “到冬季,燃煤對京津冀PM2.5污染貢獻率在1/3以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燃煤污染已經成為京津冀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痛”! 在近期空氣重污染應急狀態下,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對污染源進行細致解析,結果同樣表明:燃煤是最大的污染源。在北京采取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的過程中,京津冀區域聯動,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機動車單雙號停駛措施同步實施。仔細分析減排結果,環境保護部重污染天氣應急小組的專家們發現,二氧化硫的削減量遠遠低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降幅不明顯,說明區域燃煤量尤其是散煤燃燒削減很困難。”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說。 統計數據顯示,除北京、天津外,華北地區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近9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區域每年燃煤消耗量為4億噸,占全國的1/10;京津冀加上山東的煤炭消耗量更是高達10億噸,占全國的1/4。 2011年以來,我國發布實施了嚴格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占燃煤總量半壁江山的電廠排污得到有效控制。但與此同時,散燒煤治理情況卻極不樂觀,散燒煤燃燒效率遠低于大型火電廠,污染物基本上都未經處理,對大氣環境危害巨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孟凡的研究團隊曾對北京郊區及河北保定進行入戶調查,結果表明,當地散燒煤的污染排放量甚至與工業排放相當。環保部近期在督查中也發現,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質超標率為22.2%,天津市超標率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滄州4市平均超標率為37.5%,散燒煤污染問題突出。 柴發合表示,燃煤散燒,包括原煤散燒和中小鍋爐排放,已經成為京津冀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未來,燃煤散燒應當作為防控的重點,在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使用方式、推廣清潔煤技術等方面,需要好好做些工作。 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說,北京地區發生的重污染,一般不會是單獨的,周邊區域都會伴有大范圍重污染的同步性特征。而在重污染過程中,特別是PM2.5濃度快速爬升階段,燃煤影響顯著,有60%的污染都是燃煤貢獻的,這不僅包括本地的燃煤污染,也包括周邊的燃煤污染傳輸。當濃度上升至一定程度,到了積累階段,機動車二次轉化則會進一步加重污染程度。 超強厄爾尼諾帶來不利氣象條件 逆溫層像被子罩在上空,大氣污染物吹不走,也不能向空中垂直擴散 近幾年冬季,京津冀等地常有霧霾,為什么這個冬季顯得尤為嚴重?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分析認為,近期華北、黃淮、東北地區霧霾天氣頻發,與不利氣象條件也有較大關系,大氣污染物的水平擴散和垂直擴散條件都比較差,成為幫兇。 水平擴散主要看風速大小,如果風比較小,污染物就不易被吹散。2015年11月至12月,京津冀等地平均風速小、小風(風速≤2米/秒)日數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周兵介紹,這兩個月,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為1.8米/秒,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小;小風日數有44天,為歷史同期第四多。其中,北京平均風速1.7米/秒,為歷史同期第一小;小風日數47天,為歷史同期第一多。 “大氣污染物除了水平擴散,還能向天空垂直擴散,垂直擴散能力受‘混合層’高度的影響。混合層高度是指近地層大氣湍流混合所能達到的高度,它主要取決于大氣穩定度和風的大小,穩定度越高、風越小,混合層高度越低。”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當大氣層結不穩定的時候,其溫度的垂直分布是上低下高。冷空氣的密度要比暖空氣的大,近地面空氣溫度高、質量輕,就會向上流動,出現大氣的垂直運動和上下交換,對污染物的垂直擴散比較有利。反之,如果大氣層結穩定,氣溫呈現下低上高的狀態,即出現“逆溫層”的時候,它就像被子一樣覆蓋在近地面,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使混合層高度降低至幾百米甚至幾十米,導致污染物的擴散受到抑制。去年11月到12月,京津冀等地大氣逆溫現象時常出現,尤其是在夜間。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朱蓉分析指出,在逆溫層的壓制下,2015年11月27日—12月1日,北京市大氣環境容量比近10年同期偏小86%,平均混合層高度僅為124米。大氣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無法擴散,不斷累積,空氣質量出現連續3天嚴重污染和1天重度污染。 此外,2015年11月至12月,京津冀地區相對濕度73.1%,為歷史同期第一大。北京相對濕度70.1%,同樣為歷史同期第一大。濕度太大,容易造成大氣顆粒物吸濕增長,污染物不易擴散。 專家表示,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和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存在一定關聯。 自2014年5月以來,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發生超強厄爾尼諾事件,而且目前仍在持續發展。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后,通過海洋和大氣的能量交換、相互作用,對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多地的天氣、氣候產生較大影響。 “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進入峰值期,熱帶印度洋出現暖海溫,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西,低緯度暖濕氣流向我國東部地區的輸送異常強,大氣濕度增加,為霧霾多發提供了濕度條件。”周兵指出,“另一方面,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作用下,歐亞地區盛行東西向的緯向環流,西伯利亞高壓偏弱,造成東亞冬季風整體偏弱,從高緯度地區南下的冷空氣活動較弱,我國容易受靜穩天氣影響,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差,霧霾易多發。” |
相關閱讀:
- [ 01-03]大霧致河南多條高速臨時管制 鄭州重霾圍城(圖)
- [ 12-21]京津冀及周邊重霾擴至47萬平方公里 24日將逐步緩解
- [ 12-21]重霾“卷土重來” 西安再啟重污染天應急響應
- [ 12-21]京津冀及周邊重霾區已達47萬平方公里 有加重趨勢
- [ 12-06]重霾已覆蓋北京南部:京津冀10城市拉響重污染預警
- [ 12-04]將“重霾高危”提升為“健康中國”的通識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