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長:重污染天高發 全國地表水特別好水體減少
2016-01-14 14:24:16?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責任編輯:張海燕 劉寶琴 |
分享到:
|
三、準確把握“十三五”環保工作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聯動協同效應,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其基本要求就是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不能退步,主要環境質量指標要有所好轉,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如大規模嚴重霧霾、城市黑臭水體等明顯減輕。 確定具體環境指標是謀劃“十三五”環保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治理水平提高而逐步實現的過程。相比國際上一些國家,我國是在較低的收入水平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解決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美國提出PM2.5控制時的1996年,人均GDP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占比僅為20%、7%左右;而我國2011年提出PM2.5控制時的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8.4%,工業能耗占70%左右,能源和經濟發展階段差距較大,治理的復雜性和難度更大。 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歷史同期”相比,我國目前環境質量差距很大。2020年我國人均GDP預計將達到1.1萬~1.2萬美元左右(以2010年為基期),以此指標衡量,我國2020年經濟發展情境大致相當于美國1975~1980年、日本1978~1985年、歐盟1979~1986年左右的“歷史同期”水平,滯后歐美發達國家35~40年左右。 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2015年我國338個城市PM10濃度平均為87μg/m3,PM2.5平均為50μg/m3,“歷史同期”發達國家PM10平均約為44μg/m3,PM2.5年均濃度18~25μg/m3左右。我們要在2020年達到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50%左右,難度極大。在水環境質量方面,“歷史同期”OECD主要國家水質相當于Ⅰ~Ⅲ類河流比例與我國基本相當甚至略低,但劣Ⅴ類河流比例明顯低于我國,甚至沒有劣Ⅴ類水體。而我國除了劣Ⅴ類河流外,還有約55%的城市黑臭水體。 根據以上對比研究,確定“十三五”環境質量指標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 一是綜合考慮公眾環境質量訴求、環境指標可行可達、經濟社會可承受等因素,以及我國人口高密度、產業高強度、能源結構不合理等客觀情況,既要積極作為,又不能操之過急。 二是重視后發優勢與制度優勢,注重運用解決階段性環境問題的規律。我國不少地區已經達到比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實現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相當的環境質量指標。同時兼顧區域差異,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中西部等地區環保工作,精準提升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差異化的環境質量目標。 三是以民生改善為導向,增加與公眾感受息息相關的環境質量指標。從“好”“差”兩頭著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保障公眾享有基本安全的環境質量服務。 基于上述考慮,我們提出“十三五”環保總體目標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在環境質量指標方面,將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數減少、全國地表水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等作為主要指標。 PM2.5目前社會認知度高,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空氣的首要污染物,更是全國老百姓關注的首要空氣質量問題。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數減少代表“差”的方面,是回應老百姓關切,需下大力氣解決的環境突出問題;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全國地表水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代表環境質量提升向“好”的方面,是對老百姓期待良好環境質量的回應。 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方面,將VOCs納入總量控制范圍。它是形成PM2.5和O3的關鍵前體物,是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人為源VOCs排放量大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分別為美國的2倍和歐盟的3倍。國際經驗表明,控制VOCs排放是減少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有效措施。我部已出臺VOCs的系列標準、監測技術規范、分析方法等,為“十三五”VOCs減排的監督考核奠定了基礎。 在環境風險方面,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突發環境事件數量下降。在生態保護方面,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域生態狀況持續提升。 “十三五”時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推動落實重大任務,需要重點謀劃和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將三大行動計劃的路線圖落實為各地的施工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做好《大氣十條》與2017年后續工作銜接,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推動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加強重點領域水污染治理,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全面完成《水十條》目標任務。加快完成《土十條》編制并組織實施,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通過三大戰役,帶動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強化政府責任。同時,完善總量控制制度,推行區域性、行業性總量控制,鼓勵地方實施特征性污染物總量控制,改進減排核查核算方式方法,使總量控制更好地服務于質量改善。 二是以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為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開展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市場體系。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三是以建立健全環境預防體系為抓手,切實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格局。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發展的空間布局。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環境功能定位與環境政策。通過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建立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指導和規范作用。 四是以法治和標準為牽引,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探索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模式,強化公民環境訴權等司法保障,推動建立系統完備、高效有力的環境法治體系。抓緊環境標準建設,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嚴格環境執法和強化標準引導,有效推動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五是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加大環境風險防控力度。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強化重污染天氣、飲用水污染、有毒有害氣體釋放等關系公眾健康的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高核設施安全水平,推進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繼續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生態風險預警監控,嚴格外來物種引入管理。 六是以社會多元共治為路徑,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推動環保科技創新,加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以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導向,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推進綠色消費革命,引導公眾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 我以上重點談了“十三五”環保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選擇的一些考慮。會上還要討論《“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請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主動謀劃、同步編制各地環保規劃,與國家規劃搞好對接。 |
相關閱讀:
- [ 03-28]環保部長上任三把火:問責政府 重啟“環評風暴”
- [ 03-08]環保部長發布會現場4次秀英文 多次引用科學術語
- [ 03-08]環保部長:騰格里沙漠又發現污染水體
- [ 03-07]環保部長:讓所有污染源暴露在陽光下 全社會力量共治霧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