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危機預期中點燃三重希望
2016-01-20 15:24:3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作者:國際關系學院副校長 孫志明 經歷了2015年全球經濟的動蕩和分化,人們普遍降低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甚至擔心又一波嚴重的金融危機正在醞釀、襲來。 2015年12月10日,聯合國公布的報告顯示:由于在過去18個月里油價下跌近60%、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逾20%,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估計僅為2.4%。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步伐減緩,增速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聯合國負責經濟發展的助理秘書長倫尼蒙鐵爾表示:“我們預計全球經濟在今后兩年里只會稍有改善。”該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在2016年達到2.9%、2017年達到3.2%。權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也對2016年全球經濟表示了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認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令人失望且不平穩”。世界銀行預測,面對多項周期性和結構性不利因素,全球經濟增速在2016—2017年將只有“小幅度改善”。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指出: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反映出全球復蘇之路崎嶇艱辛,世界經濟將受到一系列不確定和趨勢性因素的影響,預計2016年按PPP計算的世界GDP增長率約為3.0%;如果爆發金融危機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按PPP計算的世界GDP增長率將約為2.0%。 在這種背景下,亞投行的成立并正式開業不啻于一劑“強心劑”,讓人們在全球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看到了積極進取的實際行動、增添了信心和希望。正因為寒冬里這一抹難得的亮色,使人們迅速燃起了對亞投行的重望。 重望一:亞投行是“補給艙”。眾所周知,亞洲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擁有全球六成人口。長期以來,亞洲地區對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近年來,受全球貿易、投資不振的影響,亞洲經濟也遇到了嚴重的困難,特別是那些發展意愿強烈、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資金匱乏的亞洲國家,對于亞投行的籌資能力和投資計劃充滿了期待。據統計,亞洲各國要想維持現有經濟增長水平,內部基礎設施投資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平均每年投資需求8000億美元,其中68%用于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用于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而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的資金大概只有200億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亞投行是應運而生、生逢其時。 重望二:亞投行是“協調場”。2008年以來,以G20為代表的多邊機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等問題時地位突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更是發揮了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亞投行的成立因此被視為從協商到行動的一個里程碑,未來在多邊協調方面必將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截止到2015年底正式成立時,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57個成員中既有發達經濟體,也有新興經濟體,還有許多欠發達國家。成立后的亞投行不僅要依據已經簽署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協調成員間的關系,還要協調域內外國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關系,協調與其它多邊金融機構、多邊開發機構甚至私人部門的關系,為促進亞洲國家在能源、交通、農村發展、城市發展和物流等方面的投融資發揮重要作用。 |
相關閱讀:
- [ 01-19]人民網評:亞投行成立的三重意義
- [ 01-19]亞投行正式開業 俄媒:俄羅斯想要遠東項目建設資金
- [ 01-18]亞投行對國際金融體系“補漏”而非“拆臺”
- [ 01-18]俄副總理與香港簽稅務協定 盧森堡財長高度評價亞投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