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下發政績“新考卷”:向軟肋發力 謀綠色崛起
2016-01-24 07:23: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 石巖)“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這一論述,來自于12年前《浙江日報》的頭版特色欄目《之江新語》。這篇文章的作者,便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 在曾經工作過的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生態環境保護從未遠離習近平的視野。在福建,習近平大力推進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在浙江,習近平亦大力推動生態省建設,并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 赴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更是有增無減。據不完全統計,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講話、論述、批示超過60次,足見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多地頻發的霧霾天氣警醒國人,在經歷多年的粗放式發展后,環境已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一大軟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已成為中國進入下一階段所要面臨的現實沖突和核心矛盾。 在強調綠色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重要性的同時,中國領導人在多個國際場合就綠色發展作出過承諾和呼吁。 2015年11月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中共高層多次提出“不以GDP論英雄”,并結合各地不同的情況,給予指導。 “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指出。 而在中央的推動下,對于政績考核的剛性標準也在不斷制定和完善中。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隨后,中組部發布《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進一步確定了“黨政同責”的環境損害事件問責原則,并明確提出“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此舉表明黨和國家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信心,而且也指出了一個方向,各個地方政府不能只重視GDP了,而更應該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如是說。 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 “綠色發展近期不僅可以培育很多新的增長點,在長遠上關系著中國的發展是否可持續,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否能夠永續的問題。”楊偉民呼吁,以“綠色政績觀”為切入點,在思想深處樹立人與自然平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助力中國綠色發展取得預期成效。(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