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東北國企“混改”難推 地方官員“怕丟權”
2016-01-25 07:14:57??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老國企“拖家帶口改嫁”顯踟躕 總部位于沈陽市的北方重工集團,即將引入管理經驗豐富的中國建材集團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卻由于背負十幾家“殼企業”和沉重的離退休職工管理任務,混改推進緩慢。集團副總經理蘇學祥無奈地說,公司現在就像二婚女子拖家帶口改嫁,誰碰到都是會猶豫再三、仔細斟酌的。 最近,吉林省四平市昊融銀業有限公司也遇到件煩惱事。10年前,國有的吉林四平銀礦因資源臨近枯竭實施政策性破產,剩余資產被吉林昊融集團收購,成立了新的國有控股公司。 “按理說,像這樣的新組建企業,根本就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公司退休管理中心主任郭炳春介紹,可由于種種原因,已破產企業的退休和工傷職工管理任務,還是被新公司背了起來。時至今日,公司還得管理600多名原企業退休職工的大事小情,為此耗費了不小精力。 新辦國企尚且如此,老企業的社會職能之重可想而知。在遼寧本溪,擁有百年冶煉史的本鋼集團,不僅承擔對2萬多戶居民的供水、供電、供暖等服務,而且還有多處職教和醫療機構服務百姓就學、就醫。本鋼集團運營改善部副部長范洪彬介紹,本鋼每年補貼資金超過1億元,當前的困難形勢讓鋼鐵企業自身難保,這一負擔無異于雪上加霜。 東北三省“油城”“鋼都”“石化城”“煤都”等眾多,作為新中國最早布局的重化工業基地,不少國企歷史悠久,職工眾多。計劃經濟時期,這些企業出于保障職工福利、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組建了大量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機構承擔社會職能。而今雖然歷經改革,這些負擔仍未徹底剝離,這些過去改革遺留下來的“剩余物”,正在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現實障礙。 地方官員“怕丟權”抱殘守缺 一些地方官員仍然對以“放手”為重要特征的國企改革感到不適應。吉林省四平市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全市競爭性國企已經改制得一家不剩了,而政府對民營企業又說了不算,“這讓我們在搞經濟,調結構時沒有了抓手”。他甚至認為,如果國有企業還在,政府抓經濟的力度可能會更強一些! 2015年年初,遼寧省鞍山市準備引入一家大型燃氣企業,對當地政府獨資的地方燃氣公司進行收購,不料卻遭到多個部門強烈反對。一位當地官員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各方反對既有市場經濟觀念認識方面的問題,也跟一些部門和領導不愿放棄國企控制權有關。 據悉,這家燃氣公司每年收取的超億元煤氣上網費,過去都是交給市政府統一使用。“一旦被別人收購,公司就得和政府分開算賬、分灶吃飯,政府的這塊收入就沒有了。”“燃氣涉及千家萬戶,這樣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企業,交給民營或有民營股份的企業經營,萬一亂漲價或出了其他問題誰負責?”各種各樣的質疑,成為這起收購案的阻礙因素。 2008年,黑龍江省推進各地國有煤炭企業資源整合,在重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個重點煤礦優良資產的基礎上,組建了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龍煤集團。據集團一位高管介紹,前些年煤炭效益好時,省里從集團拿走十幾個億用于公路建設,現在煤炭行業不景氣,只能靠向省里借錢發工資。可見改革推了很多年,有的國企反而與政府綁得更緊了。 近些年,中石油大慶油田公司還留有職工子弟“頂替”父母接班的影子,油田公司隔一段時間就要從大專院校畢業的職工子弟中,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取一部分人進入公司工作。采訪中很多職工要求,這種對內部職工家庭的就業優惠政策可不能取消。而油田穩定工作協調服務中心副主任謝偉則認為,人員過多已成為公司的重大負擔。 國資民企各有所慮謹小慎微 混合所有制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式。在國企主要布局于重化工業的東北三省,推進“混改”難度不小,其中既有“大象與螞蟻如何合作”的困惑,也有“麻稈兒打狼兩頭怕”的顧慮。 遼寧紫竹集團是一家以開發、加工鋼鐵高科技產品為主,年產值近50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談起對國企混改的態度,董事長洪海直言“不能輕易參與”。 “這輪改革剩下的都是大型國企,體量大、資產額高,民企大多沒有實力控股;如果沒有話語權,以國有企業現在的經營管理機制,我們的錢投進入很可能打水漂。”他說。 這一困惑在東北民營企業中頗具代表性。相對東北體量龐大的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家普遍害怕參與混改只能充當小股東,難以形成有效的股權制衡,對完善國企決策和管理機制作用不大。也有人認為,東北重點行業多被央企壟斷,民營資本雖能進入某些領域,但整個產業鏈的壟斷壁壘不破,民資仍難免處于弱勢地位。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對產權混合也有顧慮。整合大連特鋼、撫順特鋼和齊齊哈爾北滿鋼鐵而成立的東北特鋼集團,是遼寧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的試點企業之一。《經濟參考報》記者不久前往該公司采訪了解到,企業在人事、薪酬、干部的“三項制度”改革上探索出了一套經驗,但產權混合的成功探索并不多。 公司黨委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上一輪改制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利益輸送等問題,讓人們至今心有余悸;因此在相關規則,尤其是國有資產的價格評估和交易規則沒有明確之前,大家對混改頗有顧慮。 除了種種困惑和顧慮心理,國有企業、民營資本在思維方式、運行機制、管理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也增加了雙方合作的困難。遼寧紫竹集團每年都去大學選拔人才,優秀學生從大二起就跟公司簽合同、領工資,假期到公司實習,一畢業就能跟工作崗位無縫對接。“但國有企業在用工和分配制度上多有限制。”洪海說,這種企業文化和發展目標上的沖突,需要長時間磨合才能順利合作。 |
相關閱讀:
- [ 01-23]中紀委聚焦部分國企黨建“寬、松、軟”現象
- [ 01-23]中國網事:中紀委聚焦部分國企黨建“寬、松、軟”現象
- [ 01-23]中紀委聚焦部分國企黨建“寬、松、軟”現象
- [ 01-22]民企出口牛 國企進口猛 去年廈外貿逆市飄紅
- [ 01-21]福州新區建設發展座談會在京召開 對接國企項目64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