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
2016-01-25 16:54:47? ?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 周新民 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三年。這三年產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可以預見,這三年已經踐行、正在踐行的思想路線和政策方略,必將對未來中國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有理由相信,這三年不斷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升華形成的思想成果、理論成果,必將為在全新起點上開創更高的治國理政境界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必將有力指導、引領和推動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不斷向縱深推進。 根據這三年治國理政呈現的特點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貢獻歸結為四個方面。就是: (1)全面重塑了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良好形象; (2)形成了“中國夢”引領下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 (3)構建了執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4)鞏固了符合中國政治體制特點的高效領導模式。 貢獻之一: 全面重塑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良好形象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表明,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越好,事業就越興旺,前景就越光明。但必須正視,脫離群眾的危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尖銳地擺到了黨和國家的面前。事實上, 一個時期以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較過去相比,不是變高了,而是變低了、變小了、變差了,主要是一些貪官污吏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名聲,傷害了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情。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清醒的認知,看到了人民群眾對黨的向心力在變弱的殺傷力和危害性。在凝聚黨心的同時,邁開了凝聚民心的新步伐, 以自信的態度、果敢的勇氣、堅定的意志、正義的情懷,堅定不移執行“八項規定”,反對“四風”,深層發力破除潛規則,重拳出擊打擊腐敗,積極構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重塑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效,黨在短時間內重塑形象,贏取人民群眾的信任,為開創治國理政新局面夯實了堅實的人心根基。 一是政治局帶頭執行“八項規定” ,讓人民群眾領略了黨的鮮明姿態。重塑黨的形象,堅持從黨中央做起,響亮喊出了“向中央看齊”的口號。無論“八項規定”,還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中央高層以上率下反四風、轉作風、樹新風,讓人民群眾眼前為之一亮,心頭為之一熱,看到了黨中央與人民群眾一條心的自覺姿態。 習總書記到地方調研,吃自助餐,一頓飯限定6個菜。 二是“零容忍”反腐敗,讓人民群眾看到了黨解決自身問題的堅強決心。首先是動作快,十八大后不到兩個月,“首虎”落馬;其次是力度大,上不封頂,下不設限,沒有禁區;再次是公信力強,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能持丹書鐵券,成為“鐵帽子王”。重拳反腐深得黨心民心,國人為之稱道、官場為之肅然。人民群眾看到了黨的自信和堅強有力,看到了組織的力量和正義的力量,堅定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普遍增強。 三是聚焦“獲得感”,讓人民群眾在得實惠中感到了黨的偉大。 “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隨著“精準扶貧”等舉措落地開花,黨的溫暖、政府的關懷得到有效傳遞,讓億萬人民看到了共享發展成果的美好未來,增強了“獲得感”,增強了對黨的認同感和期待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歷來是不斷開創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的根基工程。因此,黨群關系得到迅速理順,黨的民望得到日益攀升,全黨上下凝聚力得到普遍增強,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貢獻。 貢獻之二: 基本形成了“中國夢”引領下治國理政的思想體系 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凝煉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目標。這三年,在“中國夢”的引領下,我們國家在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的全領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簡單概括,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也是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形成了以治理為內核的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環境問題日趨復雜,傳統意義管理國家的理念和思路已經難以適應時代要求,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直面問題挑戰,實現從管理國家向治理國家的跨越轉變,建立以治理為內核的新體制、新機制。十八大以來,圍繞“治理”,我們黨不斷創新治黨、治國、治軍理念和思路,已經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這個框架就是: 一個夢想——“中國夢”召喚,兩大目標——“兩個一百年”引領,三大主線——治黨、治國、治軍統籌,“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協調發展。事實證明,三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已經在推動治國理政實踐中發揮了指路明燈作用,并將繼續在引領黨和國家事業的健康發展、全面開辟治國理政新境界的道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強化了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治國理政系統思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和最本質的特征。當今時代,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種利益關系的復雜程度也前所未有,必須有一個堅強的核心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習近平總書記把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加強黨的領導的關鍵,形成了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的治國理政系統思路。 首先,強化了新形勢下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理直氣壯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必須突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在這個思想指引下,確立了新形勢下要由黨站在全局高度把握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戰略、統籌各方力量、協調各方利益、理順重大關系,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這一重要領導原則。 其次,創新了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將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更加強調黨委綜合運用思想、政治、組織、經濟、法律手段實施黨的領導。 再次,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確保黨的戰斗力。 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的治國理政系統思路,既繼承了黨的光榮傳統,發揮了黨的傳統優勢,又符合黨情、國情實際,并最終將用實踐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有了黨的領導才能處變不驚、化險為夷;有了黨的領導,才能攻堅克難、創造奇跡;有了黨的領導,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三是形成了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配套方略。 在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引領下,在治國理政系統思路統領下,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領域進入了全面創新、全面治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具體方略,有效支撐和豐富了治國理政思想的框架體系和整體思路,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涵。 核心思想主要有: 經濟建設堅持走轉型發展的道路;政治建設 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社會建設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生態;生態建設 實施綠色戰略,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黨的建設回歸本源,嚴明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 另外,在軍隊建設上,強化政治建軍這個靈魂,加強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全面聚焦能打仗、打勝仗本質。 整體看,以上三個層次,有總有分、有骨有肉、有綱有目,相互支持,具有嚴密的邏輯支撐、理論支撐和實踐支撐。因此,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已經形成。作為思想結晶和實踐成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貢獻。 |
相關閱讀:
- [ 01-20]這三年,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超越式傳承”
- [ 01-19]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 靠"鐵"實現中國夢
- [ 01-19]這三年,“習式外交”讓中國思想影響世界
- [ 01-18]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 靠"鐵"實現中國夢
- [ 01-18]這三年,習近平為中國夢凝聚的精神文化力量
- [ 01-18]這三年,習近平全球治理十大成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