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 治污工程顯成效 河水不再泛臭味 2016年1月17日記者駕車從朝陽區高碑店出發,向東到達通州區通濟橋。沿著河岸對通惠河的實際情況進行探訪。通惠河曾被附近居民“抱怨”為“臭水”。記者探訪時發現,河水不再是曾經的灰黑色。在一些河段,在岸邊往下看,能看到大約有20至30多厘米深處的護坡。 據媒體報道,通過整治,截止到2015年11月13日,通惠河全線,22個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截污、封堵,兩岸不再有污水直排入河。而市環保部門監測,當年9月與4月數據相比,河水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指標均下降50%以上。 住在河北岸珠江綠洲小區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搬到通惠河畔已經5年多了。此前每到夏天,他都不能輕易打開面河的窗戶,生怕河里的臭氣沖進屋里。尤其是下雨前后,本應該是空氣清新的時候,屋里的臭味反倒更重了。 但到2015年夏天,王先生明顯感覺到味道小多了,雖然還會有零星的臭味,但已經有了不少的改善。“冬天本來就沒味兒,希望到了夏天還能這樣。”對于河道的治理王先生充滿了期待。 三處落差分河道 恢復通航有困難 記者注意到,從高碑店閘到通惠河匯入溫榆河岔口處,總共有兩個閘口和一處河道階梯。三處落差將河道分成四段。落差處水流湍急、水位很低,無法滿足通航的需求。 四惠橋到高碑店閘河段,兩岸是成片的仿古建筑,景色是目前通惠河最美的部分。尤其是夜晚,兩岸還有霓虹燈閃爍。該段河道平均寬度達50米,靠近高碑店閘的位置,河道寬度達160余米。 通過高碑店閘口后河水變淺,景色便略顯單調。尤其是東五環兩側,雖然綠植比較豐富,但仍有建筑在施工當中。河道在這里開始變窄,寬度在30到40米。在北花園小區西北側的河道,有一處落差約2米的階梯。 繼續往雙橋方向行進,兩岸都有高層建筑組成的居住小區,但距離河邊較遠。兩側的空地基本被綠化覆蓋。快接近雙橋時,河流北岸還有不少平房和活動板房存在。在雙橋兩側,受購物中心、餐館的影響,通惠河兩岸再度喧鬧起來。 過了雙橋后,河道兩岸的景色再度回歸“沉寂”。南岸的遠處有幾個社區及大型市場,北岸除了大片綠化帶,多為平房建筑。在惠河汽配市場北側的河道上,建有最后一道水閘。 通過這道水閘后,就進入了通州城區。北岸多為居民區,南岸遠處能看到萬達廣場等高層建筑。到達溫榆河時,河道變成“十字路口”,通惠河在此處與溫榆河交匯。一部分繼續向東流,另一部分則作為恢復的運河河道向南流,兩岸修建了運河公園,綠化景觀優美。 回望歷史 漕運船只遮蔽水面 史料記載,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為了緩解京杭運河物資抵達通州后難以向城內轉運的問題,打通了元大都城海子也就是如今的積水潭與通州潮白河的水路。河道內來往的漕運船只眾多,幾乎遮蔽了水面。元世祖忽必烈將其命名為“通惠河”。 在經過多次改道修整后,元代末年,頤和園昆明湖成了通惠河的重要源頭。有史學家考證,河水從昆明湖流入積水潭,再沿著如今的地安門外大街的后門橋,經過東不壓橋、正義路,一直到東便門,最后進入現在的通惠河河道。 沿途每10 里便設置一處船閘,共11 處。但如今,河道已經被寬闊的馬路覆蓋,船閘遺跡也難覓其蹤。只能從“北河沿”、“南河沿”、“船板胡同”這樣的地名才能看出北京城內,曾經的漕運盛景。 文/記者 范博韜 |
相關閱讀:
- [ 01-22]何名水、薛希瑞:保護文物遺產“迎潮塔”
- [ 01-22]福建僅上個月就有逾3萬臺電腦主機被"木馬"控制|寧德鄉村傳統文物頻遭毒手
- [ 01-22]法國吉美博物館返還柬埔寨一雕像頭部文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