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雖然已經過去將近80年,劉素珍(音)仍然清楚地記得她所遭受的磨難。回想當年,她的兩頰激動地變得通紅。她用皴裂、關節腫大的雙手捂住臉,仿佛在她敘述往事時日本的轟炸機正轟鳴著俯沖下來。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1月25日報道,現年84歲的劉素珍拄著龍頭拐杖說:“我住的那一片地方是最后淪陷的。拉響警報時,我和親戚趕緊跑進防空洞藏起來。我的孫女已經把這段歷史講給她自己的兒子聽了。” 劉素珍認為,除了自己的后代也應該讓其他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那是二戰期間中國戰區發生的最殘忍的一段歷史。在規整地簽上名字后,這位寡婦將她如何從那次圍城中活下來的證言委托給了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大屠殺視聽歷史和教育研究所的檔案館。 基金會研究與文獻資料主管卡倫·容布盧特說:“這或許是我們最后一次能夠直接采訪這些幸存者了。我們最起碼能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想了解他們。”容布盧特努力克服語言障礙,安慰劉素珍。 這個基金會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1994年創建,以記錄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的證言,后來這個基金會將范圍擴展到柬埔寨和盧旺達等近幾十年發生的種族滅絕事件。 報道稱,在中國,隨著時間的流逝,相關情況的記錄變得更加困難——已經過去了80年,以至于這次大屠殺一度獲稱“被遺忘的”大屠殺。日軍在1937年到1938年兩個月的暴行也被稱為“南京暴行”。 中國計算的死亡人數達到30萬;日本部分歷史學家聲稱,實際死亡人數低得多。 從2012年末開始,基金會與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合作,尋找幸存者,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他們的回憶。到目前為止對約30名幸存者進行了中文訪談,相關資料已經存入基金會的視頻檔案。 據信目前在世的幸存者只有200人,多數都將近90歲。劉素珍1年前失去了同為幸存者的丈夫。采訪過的年紀最大的幸存者是94歲。2015年12月,基金會又采集了算上劉素珍在內共20人的敘述資料,計劃還要采訪50名幸存者。 報道稱,這場與遺忘的賽跑是在最近南京事件紀念活動升溫后出現的。 2014年12月,中國人大設立了該國首個紀念日——不僅是紀念那次大屠殺的遇難者,也紀念所有在日本侵華期間罹難的人,日本侵華的標志性事件是1932年在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2015年11月,中國成功地將南京大屠殺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 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副教授楊大慶(音)說:“中國想對日本施加道德權威,可以用一些可以稱之為‘歷史牌’的東西。” 報道稱,中國的態度發生大轉彎是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圖修改教科書,淡化南京暴行,再加上日本政客參拜供奉有一些戰爭犯的靖國神社,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 大約同一時期,就在南京今天的紀念館的原址發現了大屠殺遺留的一個萬人坑。1983年,發掘出幾百具遺骸,終于舉行了首次公開紀念——距離事發已經過去了45年。 1995年,南京的這個紀念館對外開放,這個萬人坑——一個墳墓樣子的坑,里面展示著被屠殺者的完整骨骸——2007年被定為常設展。 報道說,但是2015年12月初,該館又開放了一個宣傳性的新館,慶祝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為了紀念新館開放,燈柱上都裝飾著旗子,上面寫著“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編譯/于曉華) 2015年12月13日清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升國旗和降半旗儀式。這是儀仗隊護送國旗進場。當日是第二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
相關閱讀:
- [ 12-14]6件南京大屠殺日軍罪行新佐證展出 曾被日軍埋地下
- [ 12-14]日媒聚焦南京大屠殺公祭日 兩國關系的歷史問題仍最敏感
- [ 12-13]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長:不放下記憶非延續仇恨
- [ 12-13]“只要活著,就一直作證!”——國家公祭儀式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 [ 12-13]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讓下一代了解歷史 珍愛和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