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2016-01-27 21:30:20??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暉 |
分享到:
|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
相關閱讀:
- [ 11-17]從“開發利用”到“全面保護”——我國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 [ 04-11]李德金在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調研
- [ 04-01]最高檢掛牌督辦20起破壞環境資源案件
- [ 03-05]境外媒體:中國政府加大力度對污染宣戰
- [ 01-13]漳州加強“五海”資源保護
- [ 12-22]漳州將加強“五海”資源保護加快海洋生態建設
- [ 11-20]餐館偷賣野生動物 福建今起拉網嚴查野味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