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久政治抗議活動” “白宮反核奶奶”走完35年抗爭路
2016-01-28 07:08:02?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康妮駐守在白宮外的抗議帳篷中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劉猛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宇可】美國著名反核人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26日去世。這位80歲的反戰老嫗在白宮外駐守35年,此舉被公認為美國最長久的政治抗議活動。有美國媒體甚至稱,皮克切特已經成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皮克切特26日在華盛頓一家非盈利組織——女性無家可歸者安置中心離開人世,死亡原因目前不清楚。報道說,皮克切特被人們稱為康妮,是一名西班牙移民。1960年,她來到美國,在西班牙駐美國大使館當前臺。1969年康妮嫁給一個意大利人,他們還收養過一個女兒。但兩人的婚姻未能持續很久,離婚后她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這促使她1979年第一次到白宮抗議美國司法不公。 1981年,康妮在白宮前遇到反核人士威廉·托馬斯,受到他的鼓舞,加入到駐守抗議的行列中。她說她想給更多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此后,康妮開始在白宮北邊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搭棚舉牌,抗議核武器擴散,風雨無阻。她戴著一個覆蓋著假發的頭盔,上面用頭巾包裹,日日夜夜守著貼滿反核標語的帳篷。天氣好時,康妮總是被游客包圍,她能用多國語言跟游客打招呼。只要人們走近,她就會向他們遞去準備好的小冊子,呼吁他們反核。當有中國人靠近她時,她甚至還曾遞送過《人民日報》。康妮帳篷旁立著的兩塊巨大標語牌特別醒目,上面寫著:“生于核彈,喪于核彈。禁止所有核武,否則世界末日快樂”。已經成為華盛頓一景的康妮和她的帳篷、標語在當地頗為出名,還有游客慕名前來。對許多外國游客來說,康妮是個有趣的人。 康妮的同伴托馬斯在2009年離開人世,從此康妮開始了獨自駐守抗議的日子。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志愿者們開始幫助她。身形瘦小的康妮在2013年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耗盡30多年在白宮外抗議,是為了“阻止世界毀滅”,提醒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行動,終結戰亂及暴力。 康妮的抗議活動也并非一帆風順——曾一度遭到華盛頓警察的干涉。據美國新聞報報道,康妮稱自己曾被捕幾十次,還在國會和法院幾十次捍衛憲法賦予她的抗議權。她說,這么多年來被人咒罵、吐口水,還被警察打過。她和托馬斯除了應付惡劣的天氣,還得對付警察的頻繁檢查及針對他們層出不窮的新規定。有段時間她晚上只睡3小時,而且是坐著睡——以免收到哥倫比亞特區禁止流浪漢的那張50元罰單。2013年,當地警察沒收了她用于抗議的帳篷和標語牌。幸好美國國會議員埃莉諾·諾頓出手干涉。埃莉諾表示,“康妮花費了大量個人成本,她就是想將核擴散的威脅告訴公眾”。 近年來,康妮的身體開始變差,也曾出現過無法前往白宮抗議的情況。2012年她還遭遇車禍,身體大受影響。2015年,她入住女性無家可歸者安置中心,那里離她的抗議帳篷不遠。康妮說,“我必須堅持來抗議,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稱,康妮去世后,她用于抗議的帳篷前有很多人前來悼念。埃莉諾·諾頓26日發表聲明說,“堅持有操守的事業直到成功,哪怕中途別人變得厭倦——這方面康妮是鮮活的代表”。曾經收留過康妮的美國“和平之家”26日也發表聲明稱:康妮不畏艱難駐守白宮門前,致力于有時人們不能理解的事業,她的死以及其他志愿者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知道守望和平的意義有多么大。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稱,康妮是個有意思的女性,也是爭議的對象。支持者奉她為英雄,批評者稱她“很傻”。“美國之音”27日稱,35年的可以讓很多事情發生改變。而這期間,那名在白宮前和平抗議、反對核武的女士35年間依舊堅守著陣地,直到離開人世。而康妮之后是否有繼任者還是一個未知數。 |
相關閱讀:
- [ 01-27]美國白宮發中文博客 提醒亞太裔居民購買醫保
- [ 01-24]拜登稱準備軍事解決敘問題 白宮:只涉及與IS斗爭
- [ 01-14]白宮稱奧巴馬將在任期最后一年繼續密切美中合作
- [ 01-14]約旦國王訪美遭奧巴馬“怠慢” 白宮強調系日程安排沖突
- [ 01-09]白宮約談網絡巨頭掐斷傳播極端思想“聲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