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吳意茹)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發布,意味著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出臺。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十三五”期間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2016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情況。

“三農”是國家工作重中之重
多年來,在黨的農村政策的指引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一直保持著比較好的勢頭,截至2015年,實現了中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的增產,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2429億斤,比上年又增加了288億斤。
甘肅農業大學韓建民教授接受未來網(微信公眾號 lovek618)記者采訪時說“連續十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注三農問題,一是因為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二是農業在改革發現中的速度和質量處于相對弱勢和落后的態勢,需要加快發現。”
文件指出,雖然整個形勢好的方面來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這是兩個最主要的指標,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中也存在很多新的問題,有些問題對下一步的發展會構成比較大的制約和瓶頸。
“破解三農難題的根本在于發展。發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一是按市場需求發展;二是發展農業現代化。”韓建民教授說。
明確指出農民主體地位
“三農”作為我國發展政策的重中之重已提出很多年了,但這個“三農”之中,究竟哪個最重要?農業、農村還是農民?此次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
“這個理念是今年一號文件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昭示著我國未來的“三農”改革方向必須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不能以別的主體來替代,任何涉農改革都必須要增加農民的福利,任何涉農改革不能讓農民的利益受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在接受未來網記者專訪時說。
數據顯示,近年來,農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前年相比,扣除價格因素之后,增長了7.5%,和去年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相比,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了0.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是6.8%,農民的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這個態勢到去年已經保持了第六年。
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續縮小。從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1:3.33,這表示一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不多要等于3.33農民的收入,而從去年這個實際收入的增長情況來看,差距已經縮小到1:2.7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每年都有所縮小。
文件要求,到2020年,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推進結構性改革 發展綠色農業
除了明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今年一號文件還針對農村農業發展提出一些新理念。
文件提出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對此,韓建民教授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是結構改革,一是按市場需求改革農業生產結構,如優質稻米、小麥、大豆生產,加快發展馬鈴薯生產,實現主食化。二是去庫存,如玉米。而發展新理念的核心是按市場規律辦事。使供給更符合需求的要求。
鄭風田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同時認為我國農業的確已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地位,供給側出現了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是糧食過剩,另外一方面卻是優質的農產品數量嚴重短缺。
他告訴記者,“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要從單純追求數量增產的溫飽型生產方式,過渡到對品質、安全、健康與生態環保等要求比較多的小康型農業生產方式,以滿足我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僅需要在農業結構上進行調整,還需要生產方式的轉換,更需要從源頭到流通對整個產業鏈進行重塑。”
而在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環境保護不放松。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類多、分布廣,總體狀況不容樂觀。我國農業的面源污染已超過工業的點源污染,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污染源。如何通過綠色化的發展,解決目前的生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繼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化化發展理念,今年的一號文件進行了整體的部署,提出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來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