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 1月29日7時許,位于山東濰坊市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純堿廠渣場北渣池護坡發生潰泄,大量液體堿渣泄漏。官方當天下午通報,潰泄已得到有效控制,無人員傷亡,堿渣無毒、無害、不具備危險特性。 堿渣奔涌越過500米外公路 網友發布的現場視頻顯示,潰泄的黏稠狀堿渣奔涌如洪潮一般,侵蝕了路邊的房屋,沖走路面的車輛,淤積處過人膝蓋。 當地環保志愿者黃先生介紹,海化堿廠建于1986年,幾十年間生產過程中不斷產生的廢渣堆積,最高時有兩層樓高。此次潰泄而出的堿渣自西向東奔流,越過了500米外的通港口公路疏港路,“流出的距離和面積無法估計”。在海化堿廠約一公里外有一條河通萊州灣,目前堿渣有沒有流入該河流尚不清楚。 當天下午,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官網通報稱,潰泄已得到有效控制,無人員傷亡。通報轉述海化集團負責人的話稱,該堿渣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無毒、無害、不具備危險特性。通報中未提及此次堿渣的潰泄量和面積,以及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曾被環保廳掛牌督辦仍未摘牌 曾長期關注海化堿廠污染情況的環保組織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志愿者白孝智介紹,2015年,重慶兩江曾向山東省環保廳舉報海化集團環境污染問題,在當年5月的一次調查中,志愿者發現,海化集團渣場東側池水呈紅色,檢測廢渣顯示是強堿。 山東省環保廳回復舉報稱,渣場東側大池內污水系2006年臨港工業園建設需要取土形成,因堿渣堆場上清液排入及多年雨水堆積,形成該處水面。2015年初,濱海區環保分局發現該處水面顯紅色,初步判定系罐車傾倒廢水所致。經山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危險廢物鑒定中心鑒定,池內廢水不屬于危險廢物。初步確定采取邊吹填、邊晾曬的措施,徹底回填消除該處環境隱患,目前已完成吹填,現場已全面整改完畢。 山東省環保廳官網信息顯示,2015年8月,該廳對濱海經濟開發區環境違法案掛牌督辦。督辦信息顯示,海化集團純堿廠廠區東側氯化鈣廢液導流渠未做防滲處理,存在環境安全隱患。山東省環保廳責成濰坊市環保局責令濱海經濟開發區立即組織整改,認真查處相關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并依法處理處罰,掛牌督辦期間,對該區實行涉水建設項目區域限批。限于2015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務。 不過,山東省環保廳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6年1月7日,該案仍未完成整改摘牌。 不及時清理或污染到地下水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高級專家、化工行業資深研究員曲睿晶介紹,堿渣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微量氯化物及少量殘留堿,對環境的破壞主要是導致土壤堿化板結,對地表水質有影響,下一步不及時清理、修復也會污染到地下水。 曲睿晶分析,堿渣場潰泄原因可能與寒冷氣候因素有關,極寒天氣下氣溫速降可能導致壩體及周邊土壤疏松凍裂,導致外溢;另一方面,可能與下游建材市場蕭條,廢渣得不到循環利用,堆積過多有關。 據海化堿廠的一則工程信息顯示,該廠于2007年新建的渣場面積達88萬平方米,固廢排放量也很大。濰坊市環保局官網公布2015年濰坊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顯示,海化堿廠年產生工業固體廢物77萬余噸,位居該市第二位。 (澎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