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二:
基本形成了“中國夢”引領下治國理政的思想體系
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凝煉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目標。這三年,在“中國夢”的引領下,我們國家在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的全領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簡單概括,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也是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形成了以治理為內核的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
十八大以來,圍繞“治理”,我們黨不斷創新治黨、治國、治軍理念和思路,已經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這個框架就是:
一個夢想——“中國夢”召喚,兩大目標——“兩個一百年”引領,三大主線——治黨、治國、治軍統籌,“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2
強化了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治國理政系統思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和最本質的特征。當今時代,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種利益關系的復雜程度也前所未有,必須有一個堅強的核心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習近平總書記把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加強黨的領導的關鍵,形成了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的治國理政系統思路。
首先,強化了新形勢下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理直氣壯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必須突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在這個思想指引下,確立了新形勢下要由黨站在全局高度把握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戰略、統籌各方力量、協調各方利益、理順重大關系,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這一重要領導原則。
其次,創新了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將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更加強調黨委綜合運用思想、政治、組織、經濟、法律手段實施黨的領導。
再次,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確保黨的戰斗力。
黨領導一切根本原則下的治國理政系統思路,既繼承了黨的光榮傳統,發揮了黨的傳統優勢,又符合黨情、國情實際,并最終將用實踐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有了黨的領導才能處變不驚、化險為夷;有了黨的領導,才能攻堅克難、創造奇跡;有了黨的領導,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3
形成了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配套方略。
在治國理政思想框架體系引領下,在治國理政系統思路統領下,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領域進入了全面創新、全面治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具體方略,有效支撐和豐富了治國理政思想的框架體系和整體思路,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涵。
核心思想主要有:
經濟建設堅持走轉型發展的道路;政治建設 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社會建設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生態;生態建設 實施綠色戰略,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黨的建設回歸本源,嚴明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 另外,在軍隊建設上,強化政治建軍這個靈魂,加強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全面聚焦能打仗、打勝仗本質。
整體看,以上三個層次,有總有分、有骨有肉、有綱有目,相互支持,具有嚴密的邏輯支撐、理論支撐和實踐支撐。因此,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已經形成。作為思想結晶和實踐成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貢獻。
貢獻三
基本構建了執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
一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國家治理的難度、進入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發展階段國家治理的難度、世界一體化開放背景下國家治理的難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治理的難度,決定了必須創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體制, 構建符合執政黨建設規律、國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開放、包容、高效、科學的治理格局,真正走出一條科學治理社會主義的新路。
十八大以來,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黨中央以加強執政黨治理為牽引,以深化國家治理為中樞,以參與全球治理為載體,保證了黨和國家的治理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平臺,不僅大大增強了治理的整體性,而且大大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層次,放大了國家治理效能。
1
以執政黨治理為牽引,著力解決黨的執政能力問題。
對照黨的核心地位和肩負的神圣使命,針對執政黨建設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黨中央集中發力,猛藥去疴,根治病灶,用從嚴治黨的顯著成果,高揚了黨的旗幟,重塑了黨的威望,凝聚了億萬人心。同時,大力提高黨解決自身問題能力,通過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全面增強黨執政的合法性。
2
以國家治理為中樞,著力加強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黨中央把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地位。
一方面,通過大力完善制度和創新機制,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在經濟治理體系中,堅定按照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邏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配置經濟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政治治理體系中,嚴格按照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邏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揮法治在配置政治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堅持按照黨和政府領導、培育、規范社會組織,社會組織配置社會資源的邏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發揮社會組織在配置社會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針對國家治理能力水平與治理體系不相適應的矛盾,大力加強執政骨干隊伍能力建設,通過提高執行效率彌補制度本身缺陷,致力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3
以參與全球治理為載體,著力在融入世界中發展自己、強大自己。
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演進,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多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在巨大風險和挑戰面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各國通力合作是大勢所趨。 這就決定了中國不能關起門來搞治理,必須融入世界,積極構建開放合作的治理格局,努力使執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在更大的平臺、更高的格局、更多回旋余地中高層次運行。
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在為黨和國家治理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贏得了外交主動,樹立了新型大國形象,展示了中國力量,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取得了輝煌成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主要有四個標志:
一是形成了獨到的全球治理觀。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面踐行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倡導共建命運共同體,積極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創新。
二是突出了全球治理載體建設。以“一帶一路”“亞投行”為抓手,建立了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框架;召開中國-拉共體論壇,改善全球治理格局。通過以上載體建設有效掌握全球治理中的主動權。
三是提高了國際影響力。通過鞏固G20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引領G20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通過人民幣加入SDR,催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四是構建新型國家關系。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協調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推進中非務實合作,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持續深化南南合作,實現了歷史性新跨越,等等。
在全球治理議程上,中國正從規則接受者向制定者轉變,從被動參與者向主動塑造者轉變,從外圍協商者向核心決策者轉變。
執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合一”的治理格局,打破了國家治理的傳統模式,拓展了國家治理的外延和縱深,開創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新境界。無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體制創新貢獻。
貢獻四:
鞏固了符合中國政治體制特點的高效領導模式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領導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但必須正視的是,長期以來,我們黨如何高效發揮核心領導作用,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充分發揮政治體制的獨特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體制優勢,構建了 確保黨領導一切最高原則落地、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領導機制和運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等多個小組組長, 通過加強頂層領導、協調八方力量、統籌優勢資源、高層帶動中層、中層帶動基層,有效解決了一系列深層問題、復雜問題、棘手問題,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多方利益博弈格局下的治國理政效率。
1
推動了責任落地。
切實把責任壓到一把手肩上,形成了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矛盾交織問題的高效機制,所謂“老大難老大難,老大掛帥又出征什么都不難”。
2
提高了執政效率
主要領導親自抓,減少了扯皮摩擦、弱化了相互博弈,高效調動了優質資源,整合了優勢力量,減少了協調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了效率、效能和效果。
3
放大了領導效應
這種領導模式,為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了一種高效、可復制的范本,這種模式自身的擴張性、輻射性、滲透性、帶動力,隨著模式的完善深化,必將在上行下效中釋放出巨大能量,成為解決中國問題的利器。
應該看到,這種模式和機制的建立,很大程度源自主要領導人的擔當精神,依賴于主要領導人的創新氣質。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機制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