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廣州市委員會集體提案認為 廣州入戶政策單一體系不兼容 文/廣州日報記者譚秋明、肖桂來、王鶴 去年12月21日,廣州市公布2015年積分制入戶名單,來自北京、福建等29個省(市、自治區)的4500名外來人口正式落戶廣州……廣州積分入戶政策實施效果如何?該政策是否還有提升空間? 昨日,記者獲悉,民盟廣州市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于落實國家居住證政策,建立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匹配的積分制度的建議》的集體提案。提案稱,當前廣州入戶政策存在積分政策單一、積分體系不兼容、政出多門、公共服務難言便民的問題,建議推行居住證積分制度,建立“大積分”制度,分層次滿足城市新移民的不同需求。 提案: 廣州現行積分政策單一 提案表示,國家今年正式全面實施《居住證暫行條例》。廣州作為特大城市,非戶籍常住人口超過700萬。和本地戶籍市民一樣,他們有小孩讀書、老人贍養、看病報銷、退休保障等基本需求。《條例》要求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據此,該提案認為,廣州市重新調整積分政策以及公共服務政策勢在必行。 提案表示,廣州入戶政策由發改委統籌計劃,人社、民政、公安、來穗局按類別分別負責實施。“受制于部門、區域間的‘信息孤島’,人才引進材料不能申請積分入戶,積分入戶材料不適用于積分入學。”提案稱,如果積分入戶申請不成功,申請人還需為積分入學重新準備證明材料,再走一遍繁瑣的申報程序。 提案還指出,廣州現行積分政策單一。除入戶外,小孩入學等許多公共服務不在其中。根據戶口網提供的調查數據,廣州市入戶申請人群中,85%是為小孩讀書。如果不是為了小孩入讀公辦學校,參加中考和高考,廣州的積分入戶申請人數會陡減。 “在戶籍和公共服務捆綁的政策體制下,單一的積分入戶政策必然給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增加戶籍人口壓力。”提案稱。 廣州在常住人口規模擴大后,沒有相應地增加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配套投入,導致目前廣州市各種公共資源的稀缺和擁堵。如公共學位不足,許多外來工子弟要不成為留守兒童,要不花錢入讀民辦學校,教育質量、安全問題甚憂,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數據: 積分入戶醫護人員最受寵 在現行積分入戶政策下,哪些人“過關”相對容易?昨日,記者采訪了戶籍專家、戶口網負責人余梁。他表示,在近5年的16500名“新廣州人”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醫護人員,其次是教師、金融行業、科技工作者等,普通農民工微乎其微。 建議: 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加大投入 提案建議,廣州應借鑒學習上海的居住證積分制度,以及深圳的“大積分”制度,將人才引進、積分入戶、積分入學等政策合并,用統一政策分層次滿足城市新移民的入戶、入學、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不同需求,促成戶籍與公共服務解綁。 提案認為人口管理和服務,涉及到戶籍、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方面面,需要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部門間的政策聯動,徹底破除“信息孤島”。 提案建議,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加大人均財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務政策,提高非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水平。在公立學校學位不足的情況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利用民辦學校的教育資源提供義務教育。 專家: 已對特需行業作出調整 廣州市福利協會秘書長鐘仕雄表示,在城市緊缺工種方面,廣州的積分入戶制度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創新。譬如,早在十六七年前,只要符合相關要求的,環衛工的子女就能在廣州享受統籌入學。“這在國內城市中,算是走得比較快,想得比較周全的。” 按照過去每年約有3000個積分入戶名額,到去年調整到4000多個。“不僅是數額方面的調整,一些具體問題也受到關注,也開始調整了。”鐘仕雄稱,譬如民辦教師、養老護理員等,他們在一些硬指標上,很難達到積分入戶的條件,現在開始考慮單列考評、單列積分。 對于這一提案,鐘仕雄認為,值得吸納其中的建議,對積分入戶制度進行調整,甚至改革。“我們更應該考慮和努力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服務能力和承載能力。” |
相關閱讀:
- [ 10-21]臺當局規劃50億資金 解決基層醫護待遇過低問題
- [ 08-27]塵爆今滿2個月仍有42人病危 醫護申請獎金逾8千萬
- [ 07-04]救治粉塵爆炸傷者累壞醫護者 醫師累癱桌子當床睡
- [ 06-30]臺灣塵爆案:上千醫護加班無怨言 捐血人潮涌現
- [ 04-23]成都醫護遭孕婦威脅仍為其接生 家屬望到此為止
- [ 04-18]假醫生流連醫院3周未被識破 外形俊朗迷倒女醫護(圖)
- [ 03-18]麥當勞用愛心早餐向首都醫護工作者致敬
- [ 12-10]男子離醫院12米處昏倒 醫護堅持等救護車送來才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