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3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鄒儉樸 姜雪蘭)“世紀寒潮”侵襲中國,多地開啟速凍模式。如此年景,中國最冷的地方會冷到何種程度,那里的人和動物如何過冬?新華社記者日前獨家探訪“中國冷極”內蒙古根河市,實測當地最低溫度,揭秘中國最后狩獵部落的嚴冬生活。 場景一:【滿街都是“大白煙” 屋里屋外兩重天】 進入1月份以來,素有“中國冷極”之稱的根河市屢屢出現-40℃以下的極端天氣,在冰霧的籠罩下,街上一片蒼茫,記者從開水中取出的濕毛巾片刻之間就已如硬紙板般“立”在手上。 “極寒天氣我們經歷過不少,但像今年持續時間這么長的情況還真罕見。”當地出租車司機武迪邊哧溜著鼻子邊對記者說:“你看,這都十一點多了,‘大白煙’還沒下去呢。” 武迪所說的“大白煙”指的就是極寒天氣里出現的冰霧現象,冰霧由微小的冰晶組成,因水汽凝華而產生。與記者隨行的根河媒體同行王海濤說,只要一起冰霧,當地人不看天氣預報也知道,氣溫又到了-40℃左右。 場景二【自由市場貨物多 攤販跺腳打哆嗦】 記者在根河市街頭看到,雖然寒氣刺骨,但仍有不少攤販在街邊的露天農貿市場擺攤。春節將至,市場上貨源充足、商品種類繁多,為這個寒冬帶來些許暖意。 翻著肚皮的梭子蟹、手掌大的青對蝦、鮮紅的小龍蝦尾結著白霜……街邊的生鮮吸引了不少趁中午出門“覓食”市民的目光。不時跺跺腳活動筋骨驅寒的攤販們都戴著厚厚的毛帽子,圍巾把臉蓋住一大半,呵出的氣轉瞬就在帽子、圍巾和眼睫毛上結成了霜花。 “雖然凍得兩腿生疼,但也得出來掙錢啊”,賣山貨的商販陳國珍一邊跺腳取暖,一邊與記者嘮起了家常,“快過年了,買貨的人越來越多。希望天氣能稍微暖和點,我覺得溫度要是能升到-20℃就好了,那就暖和多了”。 場景三【大火墻挨著大炕 室內溫暖賽春天】 長期與極寒天氣作斗爭的“冷極人”積累了不少御寒經驗。記者在根河市采訪時發現,無論在城市還是林區,暖氣、火墻、爐子、大炕……花樣繁多的取暖工具讓“冷極”的室內始終保持著令外來者羨慕不已的溫度。 在“中國冷極村”村民曹書芳家的臥室中,記者看到一面七、八平方米大的火墻,旁邊還有一個十平方米左右的大炕,這種立體取暖方式讓整個屋內溫暖如春。 “我們一冬天能燒兩噸多煤,24小時不停,夏天也一早一晚燒一遍。”曹書芳指著火墻說,“這面火墻內部已被掏空,用墻上爐子的熱氣烘遍整面墻,從而烘熱整個房間。”記者用測溫儀測了一下,火墻的溫度可達到75℃左右,室內溫度也超過了20℃。 場景四 【氣象測溫設備“罷工” 記者實地測出逆天低溫】 采訪中,記者在根河市“中國冷極村”村口偶遇正在自行測溫的村民曹樹林,他把記者拉到一個記載冷極村最近溫度的黑板前哆嗦著說:“我們在早晚溫度最低的時候自己測溫度,前幾天測出過-58℃的瘆人低溫。” 村民所說的溫度是否存在呢?為了一探究竟,記者決定從根河市氣象部門借一套移動測溫設備來測試下“中國冷極點”的氣溫,不湊巧的是,隨著氣象監測點的增加,當地氣象局多數移動測溫工具已經上交,剩下的幾支專業溫度計也已出現故障。經過多方聯絡,記者終于從鐵路部門借來了一只專業紅外線測溫儀。 經過實地測溫,記者于22日16時40分左右在位于根河市金河鎮的中國冷極點處測出了-52℃至-60℃的瞬間低溫,而當日氣象部門在30公里外金河鎮監測點監測到的最低溫度為-48℃。 那么,“中國冷極點”這樣重要的區域為什么沒有官方氣象監測數據呢? 對此,根河市氣象局解釋,記者測溫點附近其實也有氣象監測點,但在罕見的持續極寒天氣下,監測點的設備已受到影響,因此近期并沒有傳回數據。 根河市氣象局氣象臺預報員侯海婷表示,從專業角度來看,由于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來自于放置在監測點百葉箱內的氣溫傳感器,該儀器離地1.5米高,受高度、風速、輻射、濕度等多種因素作用,民間實測溫度與氣象部門監測數據往往存在差異。 呼倫貝爾市氣象局氣象決策服務中心首席專家趙可新認為,隨著監測技術不斷進步,氣象部門監測點逐漸增多,各地氣溫預報已越來越精確,但個別無監測點地區氣溫很可能與其他監測地區氣溫不同。 場景五【“土豪”獵犬吃煮肉 淡定馴鹿不畏寒】 “‘小七號’,你去哪兒啦?咋這么久才回來?”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布冬霞邊拍著一頭馴鹿,邊給它喂豆餅,嘴里在擔心地數落著,眼中卻滿溢著溫情。 坐落于大興安嶺深處的根河市有兩張城市名片,其一,是因冷得名的“中國冷極”地位;其二,則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風情,這些鄂溫克人不僅是中國最后的狩獵者,也是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他們馴養著我國境內的唯一一群馴鹿,布冬霞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記者到達布冬霞的獵民點時,她正在帳篷里用融冰水煮肉,經詢問,滿滿一大鍋竟然全部是用來喂獵犬的。“我們現在沒有槍,為了安全就多養了幾條狗,天氣太冷得多煮點熱乎肉喂它們,不然狗扛不住。”她說。 布冬霞家有100多頭馴鹿,每一頭她都能叫出名字來。“我最喜歡‘小七號’和另一頭‘大眼睛’,‘小七號’左耳朵被猞猁叼去一塊,幸好它靈巧,跑了。”布冬霞慈愛地摸著馴鹿的頭說,被稱為“小七號”的馴鹿今年已經十四歲,是布冬霞馴養鹿群中年紀最大的一頭。 有著“森林之舟”美譽的馴鹿主要分布于泛北極圈地區,它們喜歡嚴寒,溫馴可愛,傳說中,每到圣誕前夕,馴鹿們就會拉著圣誕老人的雪橇奔赴世界各地為人們分發禮物,因此形象一直較為討人喜歡。 記者在獵民點看到,如今山上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已很少再住傳統住所“撮羅子”,他們搬進政府發放的宿營車后,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安裝了鍋爐和暖氣的宿營車不但溫暖舒適,獵民們在里面還能通過衛星電視收看各種電視節目。 布冬霞說,山中苦寒,但為了心愛的馴鹿,一些獵民常駐山上,偶爾才會回到政府修建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在那里,獵民們住進了二層小樓,政府還免費為他們配備了家用電器乃至生活用品。 “年輕人喜歡那里,但我還是習慣住在山上,總覺得山下的世界太吵。”布冬霞笑著說。 布冬霞告訴記者,馴鹿性情溫和,通常多數時間都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游蕩,幾天才跑回獵民點一次,要豆餅和鹽巴吃。見到回來吃食的“小七號”和“八百”兩頭馴鹿后,記者按捺不住好奇心,隨著獵民一起走進嚴寒中的大興安嶺深處,尋找正四處游蕩的馴鹿群。 冬日的大興安嶺潔凈而神秘,除了“嘎吱嘎吱”的踩雪聲外,竟聽不到任何聲響。在毫無雜質的及膝白雪中跋涉了半個多小時,悠閑懶散的馴鹿群終于出現在密林深處。時值嚴冬,很多雌鹿都已經懷孕,雖然天氣寒冷,但大多數馴鹿依然懶洋洋地臥在雪中咀嚼著苔蘚,見到人也并不害怕。 森林之中,極寒之下,正在孕育新生命的馴鹿用它們的方式傳遞著即將回暖的信息。無論在怎樣的惡劣環境中,生命之火始終不會熄滅,無論多冷,寒冬終會過去。 布冬霞說,馴鹿雖是草食動物,但它們主要食用的是森林中的苔蘚、蘑菇和靈芝,喝的是山間流動的泉水。“馴鹿很挑食,但美麗的大興安嶺給它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天然食材。為了馴鹿,我們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也要保護好這片綠色福地。”布冬霞爽朗的笑聲再次回蕩在森林深處。 |
相關閱讀:
- [ 02-27]新疆“寒極”富蘊發生3.6級地震 暫無人員傷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