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駛向新航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綜述
2016-01-31 10:25: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2016年,“十二五”規劃勝利收官,迎來“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 回顧輝煌過往,更好開創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勇于實踐的必然結果,這是善于創新的生動詮釋。 深謀遠慮,大思路繪就新篇章 剛剛過去的2015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高于上月0.1個百分點。 這是1月1日,國家統計局在新一年發布的第一個統計數據。“PMI雖然仍在臨界點以下,但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雙回暖,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推進,企業采購意愿有所增強。”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說。 去年我國主要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我國已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 抓住關鍵時機,中國經濟方能砥礪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中國經濟這艘大船能否保持正確方向事關全局。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外大勢,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引領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眼光,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和深層次矛盾凸顯階段,面臨結構調整壓力、資源環境約束壓力、支撐增長的需求乏力等因素,潛在增長速度下降。 面對“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黨中央始終以戰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地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先后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保持戰略定力主要表現為追求遠大目標矢志不渝,應對復雜局勢泰然自若,運籌利益全局胸有成竹,化解風險挑戰勝券在握。這是一個國家、政黨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不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 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中國經濟增速在放慢,但是增長水平仍然讓所有發達國家艷羨。” 明確發展大邏輯,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中央堅持用新理念破解發展難題,開創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我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信息消費、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蓬勃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培育了廣闊的區域發展新空間。 “我國發展依然有著無限的空間,隨著改革的推進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實,新的動力正在形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 轉型升級,大目標引領新發展 2015年的最后一個月,先后有8家中央企業被批準實施4起重組,國資委直接監管中央企業減至106家。 “作為央企提質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環,國資委將推動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和行業板塊的兼并重組,優化整合服務業資源,減少重復投資,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 新常態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是中國無法回避、必須進行的一場變革。 打贏攻堅之役,中國經濟方能蓄勢而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東部率先企穩向好到中西部爬坡過坎,結構調整棋局正在華夏大地上展開;從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到服務業走勢強勁,結構調整不斷激發新動力、打造新引擎;從簡政放權到商事制度改革,中國經濟土壤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看來,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表現為三個方面的轉變: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 ——從需求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2015年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個百分點; ——從供給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服務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2015年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已占據半壁江山。 “在傳統增長點逐步褪色的當下,新的增長點正在破繭而出,中國經濟未來仍有大好的發展前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說。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戶,同比增長21.6%,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創歷史新高。 在經濟承壓的情況下,去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創業帶動就業。 當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拉動為主、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的重大轉變后,中國經濟將會步入一個更加穩健、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階段,將會更好地發揮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