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駛向新航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綜述
2016-01-31 10:25: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開放融合,大格局贏得新空間 新年伊始,57國共同籌建、歷經800余天籌備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 “成立亞投行,是為了支持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個持久繁榮的亞洲,將為世界各地有競爭力的企業提供廣闊市場,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說。 贏得戰略機遇,中國經濟方能放眼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打造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努力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把“一帶一路”戰略作為開放的總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國外向型經濟水平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國貨物出口年均增長6.5%,占全球份額從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約13.2%,明顯快于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期間,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預計達到6200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30%以上,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額約占進出口總額的1/4,投資建設了5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說:“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貿大國,正在穩步邁向經貿強國。”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爾維亞鐵路塞爾維亞段正式啟動,這一鐵路項目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成的中國企業聯合體承建,中國鐵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這一年,中泰鐵路、雅萬高鐵等全部采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的境外鐵路項目紛紛啟動,中國對外開放競爭的新優勢正在生成。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團式走出去增多,涌現了一批大型投資合作項目。“十二五”前4年,我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累計達324.9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8.3%,海外裝備制造企業達到2000余家。 更為重要的是,在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聯合國、金磚國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舞臺,隨著一個個中國方案、中國建議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國經濟的態度發生質變,中國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國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將為世界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也意味著中國的影響力和軟實力越來越強,從而推動世界進入共贏時代。”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