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選舉的預選階段于當地時間2月1日正式啟動,這場四年一度的大戲也正式開幕,多位候選人將傾情演繹與黨內或黨外對手之間的恩恩怨怨。
縱觀以往競選“戲份”,家庭、戰爭、喜劇等元素屢見不鮮,幾場“傳統節目”更是考驗競選人“演技”。
家庭助陣
說到總統選舉,不能不提這第一場“傳統節目”溫馨家庭片:丈夫、妻子、孩子一起助選。
以克林頓夫婦為例。從希拉里2007年初次宣布競選總統開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多次為妻子站臺。
出席活動、陪同記者,克林頓樣樣精通,夸起自己的老婆也頭頭是道。這對夫婦表現得恩愛有加,仿佛克林頓任內的“那些事兒”完全不存在。
再比如第一個宣布參選的共和黨候選人特德·克魯茲。他的競選廣告只有一個場景,就是跟老婆孩子坐在沙發上一起講故事。
講的是什么?批評奧巴馬醫改方案的《奧巴馬醫改如何偷走圣誕禮物》,批評政府經濟政策的《馴鹿魯道夫下崗失業》,還有諷刺希拉里“郵件門”的《格林奇丟失了她的電子郵件》。這則既溫馨又幽默的廣告很快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反響不錯。
刻意抹黑
激烈競爭之下,一場不可避免的重要“大戲”就是抹黑對手。不管真的假的,只要有選民“聽進去”,那就是“極好的”。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在《競選州長》中淋漓盡致描述競選的虛偽性和欺騙性,最諷刺一幕莫過于在政敵教唆下,幾個不同膚色孩童沖到演講臺上管競爭對手叫爸爸。
現實中,候選人之間的競爭早已脫離了“叫爸爸”這種低級階段。有證據的拿事實說話,沒證據的捕風捉影,更高明的則是拿證據“強詞奪理”。
比如2011年,還未宣布參選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就質疑貝拉克·奧巴馬的出生地不是美國,理由是奧巴馬只公布過簡版出生證明而不是詳版。
依據美國憲法,只有在美國本土出生的公民方能擔任美國總統。準備競選連任的奧巴馬雖然稱這一話題“無聊”,不過白宮仍然老老實實公布了他的詳版出生證明。
握手言和
一般而言,同黨候選人之間互相攻擊的最高潮是在電視辯論上。眾目睽睽下,各位候選人如何發揮聰明才智,巧妙批評對手、褒揚自己,是一大看點。
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在電視上互相批評、恨不得立刻劃清界限的競爭對手們,在本黨確定總統候選人提名之后卻又能迅速惺惺相惜,好得不分你我。
比如,奧巴馬2007年批評希拉里在外交政策上的觀點與小布什政府太過接近,將希拉里比作“清爽版的布什和切尼”。而希拉里則反擊說這種類比很“愚蠢”。然而奧巴馬贏得總統選舉后,偏偏任命希拉里為國務卿,主管外交事務。
對于這種“翻臉認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儲殷認為,這自然不是任性而為,反而是一種高度理性化的行為。競選過程中候選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由公關專家、策劃團隊等反復推演確定的。因此,“臺前打架、臺后喝酒的情況太正常”。
現實需要
對于美國總統候選人“拼演技”這一現象,儲殷認為事出有因。
首先,總有一些選民不了解候選人,越大規模的選舉其實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如何吸引選民關注、如何“上頭條”,勢必成為候選人最關心的問題。候選人傾向于通過精彩表演來維持媒體曝光率,以吸引更多資源,支持后面的競選活動。
“大多數選民是沖動的、感性的,他們對候選人及其競選綱領不了解,也不關心。因此候選人的個性化色彩就成為選民喜好的關鍵。可以說,選民們絕大多數時候是在根據候選人的‘表演風格’來決定自己手中的選票,”儲殷說。
本屆總統選舉中的“特朗普現象”最能體現這一點。共和黨競選人特朗普因爭議言論頻繁上頭條,支持率也出人意料一路飆升。
儲殷認為,特朗普就是以打破常規的方式突出個性,而且他并不在乎這種個性是否招人喜歡,因為他深諳關鍵就是要成為話題本身,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記者鄭昊寧)
新華國際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