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國企患上“改革拖延癥”:讓邁哪只腳邁哪只
2016-02-04 07:38:33??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有的國企負責人雖然表面上也在講改革,但私下聊天時會說,‘上邊讓我邁左腳就邁左腳,上邊說邁右腳就邁右腳,否則我肯定不會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遼寧、黑龍江、河南、山東等地采訪發現,部分國企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有“不愿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理”,出現像寒號鳥一樣“不到絕處不求生”的狀態。專家建議,需完善國企外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內在激勵和約束辦法,加快國企改革進程。 不到絕處不改革 “有些國企等待觀望情緒越來越明顯了。”遼寧省一位副廳級干部說:“過去企業是想辦法‘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的企業‘摸著石頭躲著河’。” 2015年9月下旬,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企業——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宣布,年底前全面完成分流10萬人目標。這在業內和社會上引起不小震動。 “十年前就提出要上百萬噸煤化工項目,從而分流10萬人,到現在也沒動。”2015年6月,黑龍江一位省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言龍煤集團出現的問題是多年累積的苦果。企業2012年起陷入虧損泥潭。2014年企業虧損超40億元,2015年前八個月雖有所減虧卻依然舉步維艱。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啟動實施“斷臂式”改革。 不到問題積重難返,不會實施改革創新。這樣的案例不止龍煤集團一個。曾組建國有煤炭企業第一股“鄭州煤電”并成功上市的鄭煤集團,在經歷三年三高管因貪腐落馬、企業陷入巨虧后,才開始實施26個方面的改革舉措。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鄭煤集團從2014年底開始推行采煤巷道的錨網支護改革。集團公司算了一次賬,使用錨網支護代替U形鋼支護更加安全可靠,每平方米還可以節省6200元。整個集團每年煤巷進尺大約3萬米,就可以減少投入1.86億元。“為什么以前企業不去做?因為企業好的時候沒人愿意動,而且國企從來不怕成本高。”一位企業中層干部對記者說。 前身為葫蘆島鋅廠的中冶葫蘆島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由于改革滯后、管理粗放等原因,公司財務狀況不斷惡化,至2012年末資產負債率高達228%,生產經營難以為繼,不得已實施破產重整改革。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扭虧為盈重現生機。 “不少國有企業這幾年都爭著上規模求政績,遇見問題只‘躲’和‘磨’,最后從‘小水泡’日積月累變成‘大膿包’。除非‘膿包’破了,否則都沒人理會。”周放生說。 |
相關閱讀:
- [ 01-26]國企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交通、化工和機械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煤炭行業扭虧為盈
- [ 01-26]中國國企年度營收和利潤多年來首現“雙降”
- [ 01-26]2015年全國國企利潤下降6.7% 煤炭行業扭虧為盈
- [ 01-26]全國國企家底超40萬億元 去年利潤下降6.7%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