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國企患上“改革拖延癥”:讓邁哪只腳邁哪只
2016-02-04 07:38:33??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一再錯失改革良機束手就斃 記者采訪了解到,不主動改革而等待觀望,不僅會錯失國企轉型良機,還會等來企業生存的更大困難。 龍煤集團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人員包袱是困擾龍煤集團的大問題。該企業現有職工24.36萬人,人均噸煤效率205噸,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0噸以上。同時,多年積累的社會負擔沉重,企業每年在“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物業)等方面的補貼費用接近20億元,直接導致用工總量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上半年,龍煤集團43個生產煤礦中僅有3個煤礦盈利,虧損面93%。“不改革,這里永遠是無底洞,最后只有死路一條。”黑龍江省一位省領導說。 “只記得2005年企業進行過部門重組和職工分流。近十年企業沒有再進行過大的改革動作。”鄭煤集團一位中層干部對記者說,企業近年來大舉擴張經營規模,通過發行企業債等方式,先后收購了100多家地方小煤礦,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和人員包袱。 不加強體制機制改革,不僅難以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也容易形成諸多監管漏洞。2012年至2014年,鄭煤集團連續三名高管因貪腐被查處。“公司化改革雖然多年,但遺留的問題仍然沒有理清,決策權和執行權沒有分開。”鄭煤集團一位管理人員說。 “‘寒號鳥現象’在國企確實普遍存在。”山東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負責人說,“不到冰凍三尺,不會有所動作,改革的許多好時機因此錯過。”這位企業主坦承,他們集團下屬一家企業目前也面臨“等死”狀態,“錯過了多次改革發展時機,拖到現在確實積重難返”。 “三不心態”折射機制痼疾 不少國有企業負責人面對改革時存在“不愿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態”,反映出當前國企改革中亟須解決的體制機制問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不改有“好處”,有些企業不愿改。西部一家國有企業因多年虧損不得不實施破產重整,進行混改,前任企業負責人卻想方設法阻撓。企業員工說,過去企業辦養豬場,殺一頭豬都要給領導“簽字費”。東部沿海省份一位市級領導私下對記者說:“改革肯定觸及利益,不少國企領導不愿動自己的奶酪。”東北一位省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言,一些地區和部門“橫向比、向后看,不求領先,只求不在最后。” 有些企業憚于改革有風險,所以不敢改。“現在許多大型國企領導都是指派的,不出經濟問題就不會下臺。沒有責任、沒有目標,甚至沒有任期,當個太平官多好,誰喜歡改革得罪人呢?”幾位國企中層干部談到這個問題時異口同聲。吉林財經大學校長宋冬林說:“不改革,沒法證明他懶政;若改革,就可能會因觸及問題被處理。” 還有些企業因為外部有禁錮,所以不能改。沈陽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管理人士說:“企業研發平臺資金短缺,但和社會資本合作起來束縛較多,一項改革舉措往往需要層層上報和審批,有時一年半載也動不了,企業和市場無法保持同步。”中部省份某鋼鐵集團負責人說:“現在各個部門對國有企業的干預并沒有減少,國企改革一樣需要簡政放權。可現在連企業每個部門設置多少人都有規定。實體經濟出現的問題,根本上還是需要真正市場化的改革來解決。” “以往說國企改革存在‘冰棍現象’。在我看來,再不加快改革,不但冰糕化掉了,恐怕連中間的棍也不見了。”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林木西說,國企改革需要把握好頂層設計和局部突破的關系,需進一步出臺改革的試錯、容錯和糾錯機制,鼓勵企業大膽改革,學喜鵲在暖季即著手壘窩,而不是像寒號鳥一樣熬到寒冬直至凍死。 山西證監局局長孫才仁說,當前國企改革關鍵是破除計劃思維和審批經濟。“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不能是調和式改革,必須是有取舍的改革。國企改革絕不止于企業改革本身,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要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
相關閱讀:
- [ 01-26]國企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交通、化工和機械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煤炭行業扭虧為盈
- [ 01-26]中國國企年度營收和利潤多年來首現“雙降”
- [ 01-26]2015年全國國企利潤下降6.7% 煤炭行業扭虧為盈
- [ 01-26]全國國企家底超40萬億元 去年利潤下降6.7%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