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學外語的人來說,語法似乎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學生學得虐心,教師教得也痛苦。如何將一堂死氣沉沉的傳統語法課變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而又卓有成效?葡萄牙人赫妮·佩亞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模擬破案現場】
語法課一開始,佩亞克沒有像以往那樣出一大堆英語語法練習題,而是在黑板上寫下一場兇殺案的案情梗概,列出破案過程中可能會用到的詞匯。
“各位,昨晚不幸發生了一場兇殺案,”她煞有介事地向學生宣布,“我今天把你們全部帶到這兒,是因為你們都有嫌疑。”
佩亞克接下來向大家介紹涉案人物表,分配角色。
學生們則會從嫌疑人、作案兇器、案發現場和作案動機四個方面著手,嘗試破案。按照老師的要求,每個人制作一個表格,寫上所有人的名字和可能的作案動機。然后,他們彼此相互審問,為了證明自己不在犯罪現場費盡口舌。關鍵時刻,就看誰最會用過去式替自己開脫了。
整個過程中,教室內不得出現葡萄牙語。一旦有人開始用母語,佩亞克就會“攻其不備”,悄悄走到他們跟前,提示他們的英語聽起來讓人多少有些生疑。
“這項活動最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她說,“學生們的確很想找到兇手,為此他們會很主動地使用目標語言。”
【尋找教學靈感】
“破案”教學法是佩亞克上網時迸發出的靈感。
這名英語教師執教于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劍橋學校。這所學校教授英語、法語、德語,也教外國人學葡萄牙語。
一年多前,佩亞克發現學生們似乎都厭倦了那些標準化語法練習題。而這種厭倦,與學生年齡和專注度并無多大關系,因為她的課上既有幼兒園小朋友,也有成年人。
這名認真的教師發現,一遍又一遍地做填空題、選擇題固然有用,但往往能把課上得索然無味,學生死氣沉沉。
如何才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活躍課堂氣氛呢?
佩亞克絞盡腦汁,開始尋找新方法,一劑不分年齡、能激發所有人學習興趣的“靈丹妙藥。”
調研了大量創新教學法后,“謀殺謎案”幾個字讓正在上網的她眼前一亮。
于是,佩亞克將她的課堂搖身一變,轉為充滿陰謀與恐怖的兇殺劇場。在她的教案中時不時出現幾個謀殺謎案,激發學生內心的好奇。
【破案激發興趣】
佩亞克起初僅在她的青少年課堂上嘗試這一創意教學法。沒過多久,這種嘗試擴展到其他課上。60分鐘的一節語法課,從此不再顯得漫長。
學生們為了盡快破案,挖空心思,創意頻出,亮點不斷。
每逢討論到作案工具時,他們往往腦洞大開。一把木勺子,一桿魚叉槍,一個鯊魚池都可能是殺人兇器。而作案動機更是五花八門,如“他沒寫完作業”、“他搶了我的女朋友”、“她欠我不少銀子。”
“這時候,就到了好好考驗他們詞匯量的時候了,”佩亞克說。
在現年24歲的安娜·卡泰麗娜·阿爾維斯眼中,老師的破案課“與眾不同、引人入勝”。
“它將我們帶進虛擬的場景中,讓我們成為劇情的一部分,”阿爾維斯說,“我們成為其中的人物,成為偵探,目的就是找到兇器、查明真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得拓展交往能力,掌握新詞匯。這一點,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很實用。”
針對學生語言水平差異,佩亞克會調整案情復雜程度。但無論哪個版本,對學生的吸引力似乎都能超越國界。
有人將她的一節課錄下來,上傳至麥克米倫教育集團旗下教育資源網站“一站式英語”。過去兩年內,這段錄像成為這家網站上最受歡迎的100個視頻之一,每月收獲1000多次點擊。
麥克米倫教育集團策劃編輯薩拉·米利根對佩亞克的創新大贊不已。
她認為,這種創意語法課的一大優勢在于“向老師展示如何能輕松組織一場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學生在可靠、舒適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練習英語。另外,這節課綜合了閱讀、表達等多種技巧,還能練習到特定的語法點”。
【教學引發爭議】
如何更有創意地教授語法課?學界多年來苦苦探索,但佩亞克的破案教學法似乎難以得到教育專家們的一致認同。
布朗大學史威樂公共服務中心成人教育項目經理珍妮特·伊塞利認為,著實沒必要將謀殺的概念列為貫徹課堂教學的基礎。因為那樣,太過陰暗。
“這也許有趣,但感覺容易讓人誤入歧途,”伊塞利反問道,“為什么課堂場景不能設置成丟東西,或是有人犯錯誤、被催眠,哪怕是偷盜也行。為什么偏偏設置成謀殺?”
這名教育專家不相信兇殺案是唯一有效的場景設置。在她看來,總能找到一種替代場景調動起學生主動學外語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也許效果不見得會更好,但至少不會差到哪里。
米利根則替佩亞克抱不平。她說,教學創新,談何容易!教師們創新教學方法需要更多支持、投入更多時間。至于要開發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全新授課理念,更是難上加難,多年來不知難倒多少先賢。那些從不多花功夫在備課或培訓上的老師“斷然不可能有新鮮的教學創意”。
不過,教育界的爭議對佩亞克而言似乎無足輕重。在她看來,能脫離令人望而生畏的課本、走出傳統語法教師熟悉的安樂窩已是一大樂事。她打算把謀殺謎案的框架推廣至其他課程上。
按照她的設想,練習間接引語時同樣可以設置兇殺場景。學生們會依據分配到的角色或提出問題,或給出回答。
“這段時間里總會有不少喧鬧和歡聲笑語,”佩亞克說,“我認為,這是個好兆頭。”(完)(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關鍵詞:赫妮·佩亞克(Jeni Peake),情境設置(setting),劍橋學校(Cambridge School)
相關鏈接:教語法的誤區
美國研究人員100年來研究發現,傳統語法教學側重于分析句子結構和掌握詞性,但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妨礙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習語法必不可少,但傳統做法無濟于事。
教育專欄作者米歇爾·納瓦爾·克利里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中指出,這一結論在上百項研究中多次得到驗證。從小學到大學,概莫能外。
美國一項著名的對照實驗把9年級至11年級的學生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接受以記憶語法規則為主的傳統教學,第二組僅接受必要的語法指導,第三組不上任何語法課,代之以大量的文學閱讀和創作性寫作。結果發現,三組學生寫作水平沒有明顯差異,但前兩組學生對英語產生強烈抵觸情緒。
克利里結合她多年教學經驗指出,要想讓學生寫出合乎語法規則的文章,關鍵在于多寫作,而非記憶語法規則,否則會本末倒置,讓學生下筆時更多糾結于語法問題,而忽視了思考能力,進而對寫作產生恐懼和抵制情緒。
32年前,芝加哥大學知名英語教育教授喬治·希洛克斯就在他的專著中寫道:“教育委員會、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們一旦借教授寫作之名耗費大量時間向學生灌輸一套套語法規則,反而會讓學生深受其害。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學生寫作能力的人都不應容忍這種現象。”(王鑫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