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加緊“去家電化”步伐,面臨全方位轉型 中國日本商會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5年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稱,考慮到中國市場今后的成長性和當前規模,日企對華投資在2014年出現上漲,并有望在未來3年持續上漲。松野豐也表示,中國仍是日本重要的貿易伙伴,未來日本對華投資不會持續走低。從JETRO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很多日企選擇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從行業來看,非制造業“擴大”業務的比例為43.9%,高于制造業的34.9%。其中,內銷型的“批發和零售業”的擴大意愿最高,達50.9%。在制造業中,“食品業”和“運輸機械器具業”在今后擴大業務規模的意愿強烈,分別為52.4%和43.5%。白皮書顯示,對于出口型日企來說,中國的優勢正在減少;然而對于銷售型日企來說,中國仍是潛力巨大的市場,今后將加強開拓。日本綜合零售及服務企業集團永旺集團在華發展勢頭迅猛,《環球時報》記者從永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獲悉,自2008年永旺國際商城購物中心在北京開業以來,截至今年1月,永旺在中國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店鋪總數達到68家。此外,大冢制藥、富士電機、奧林巴斯等日企已宣布擴大在華銷售網絡。 媒體關于日企大舉撤資、對華投資走低的報道有夸大成分,但日本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卻是實實在在的。逐步退出利潤微薄的B2C(企業對顧客)業務,轉向培植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是索尼、日立等大型日企共同的選擇。從過去看得見摸得著的家用電器,轉到不容易注意的手機攝像頭,甚至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是日本企業的重要轉型方向。比如,蘋果、小米手機的攝像頭都是由索尼生產的。松下已與特斯拉汽車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將在美國建設大規模生產可充電電池的工廠。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將拓展火箭研發與銷售業務。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日本今天在世界經濟的分工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再是終端產品制造商。很多“中國制造”的核心部件都是來自于日本,不要低估日本企業的競爭力,他們在全球價值鏈的核心部件和技術的提供方面已經占據中高端的地位。 日本將在四大領域繼續對華投資 松野豐認為,未來日本會在四大領域繼續對華投資:汽車、醫療、環保、能源。第一,日企依然看好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汽車行業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有望擴大。第二,由于中國高端人群對健康養生的重視,日企有望對在華醫療領域擴大投資。近年,日立就看好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和中國的醫院合作,計劃將在日本開展的電子病歷等業務引入中國,實現電子病歷信息共享,為院方提供預防、檢查、治療等一條龍服務。第三,在環保和能源領域,中日企業有望結成一體,共同贏得國際市場。 技術依然是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本田和秀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自2000年起,該公司就和故宮展開合作,旨在使用凸版印刷的數字影像技術保存和公開故宮的宮廷建筑和文物,并開發智能手機和平板等移動終端應用軟件。日本川崎重工已于重慶兩江新區設立川崎機器人系統集成及機器人制造項目公司。該公司預計2017年在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占全球的1/3。 松野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企在華并無大規模撤資的現象和計劃,但對于向中國投資高科技產業會持謹慎態度。有學者認為,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把中國當作“幫助”對象;90年代后期到20世紀中期,日本企業把中國當成“合作”對象。現在日本企業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對于這種觀點,孫立堅表示認同,他說,“現在有些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在中國企業學習、模仿、創新等能力都在增強的情況下,日本企業在高精尖產業的對華投入確實會小心謹慎。 除業務上的轉型外,日企在中國還在發生另一種轉型。日本自民黨干事長谷垣禎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以前中日的合作方式主要是日本企業把勞動密集型產業承包給中國公司,但隨著中國技術水平的提升,兩國的合作方式也開始發生改變。比如,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這個領域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以提供給中國。在經驗共享方面,日中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
相關閱讀:
- [ 01-15]印尼爆炸案致多家日企門店停業 全家便利店禁止員工外出
- [ 12-28]日媒:日企搶灘中國養老育兒市場 紙尿褲受青睞
- [ 12-25]日企聘外國留學生意識高漲 超過半數企業聘用
- [ 12-14]日印核能協議激發日企出口熱情 核電風險引擔憂
- [ 11-19]訪日外國游客激增 日企積極聘用外國留學生應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