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8日專電題:“互聯網+”能否拯救姥姥們的“家傳絕活”? 新華社記者 何豐倫 從包餃子到做湯圓,從做粽子到剪窗花……春節期間,傳統手藝的瀕臨“失傳”讓媽媽姥姥們感嘆。一些年輕人正在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試圖在更大范圍內傳承這些“家傳絕活”。 七成80后、90后不懂春節手藝 一個20多口人、四世同堂的普通家庭,在80后、90后一輩中,沒有一個人懂得如何包餃子、做餛飩——這種現象如今并不鮮見。 從臘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一,記者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等方式,對多位80后、90后的年輕人進行隨機調查,發現逾七成年輕人不懂得這些傳統手藝。 近四成年輕人表示,愿意跟著媽媽姥姥一塊學學,但自己獨立操作還真沒有勇氣。 快速城鎮化中“絕活”面臨失傳 在北京工作的賈彬回到南寧老家后感慨:“奶奶做的粽子令人久久回味。買餡、買荷葉、配糯米……那些細致入微的手藝,讓我嘆為觀止。我只能吃,很難學會。”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書記李潤華說:“讀書時吃食堂,工作時吃快餐,逢年過節回家只能待上三五天,走親訪友就花了不少時間,哪里還能學到正宗的傳統手藝。” 研究我國宗親關系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蘇州大學博士曾凡貞認為,傳統手藝中蘊藏著人文內涵。以往,重視親情和宗親關系的家庭,總會有一兩道在親友聚會中值得自詡的菜肴傳承下來。快速城鎮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種傳承。 “互聯網+”能否成功拯救姥姥們的手藝? 面對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的各種“家傳絕活”,一些80后、90后采取“朋友圈分享”的方式,希望讓更多人效仿。 網民“芙蓉水月”把奶奶現場表演的扣肉制作技術和配方在朋友圈分享后,短短半天時間就已經吸引了3200多人點“贊”。 “獲得粉絲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奶奶的手藝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家有這樣的絕活。” 這一做法得到不少微信圈玩家的贊賞。一些“朋友圈”正在從“曬吃曬喝曬玩”向“曬手藝曬絕活”轉變,部分80后、90后將媽媽姥姥“臘豬肝”“曬香腸”的全套手藝在網上公布。 90后網民“蘇夢珍”說:“我打算趕緊做個‘吃貨家傳絕活’的微信平臺,讓這些手藝在更多人中傳承、創新。” |
相關閱讀:
- [ 01-21]日“煮飯仙人”現身北京秀絕活 盛贊中國米
- [ 12-12]全能圣誕老人來襲!比拼才藝各有絕活
- [ 11-22]各地極限運動高手齊聚南京1912秀絕活
- [ 05-31]解放軍工兵團叫停"挖掘機開瓶蓋"等絕活訓練(圖)
- [ 05-23]河北20對家庭親子團走進大學校園 體驗非遺手工絕活
- [ 04-17]公交車長有絕活 蒙眼能聽出硬幣真假辨別金額
- [ 03-31]國家級技能大師絕活 用數控機床在雞蛋上刻字(圖)
- [ 02-19]百位異域藝術家現身北京 春節風情節獻絕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