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2月12日電 題:春節年味的升級親情更濃 中新網記者 崔佳明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有許多關于年文化的傳統民俗經過歷代不斷的傳承與積累一直相傳至今,成為了中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也給多少輩人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回憶。而現在,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年味也在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有人說年味淡了,當下的微信、QQ等新的拜年形式幾乎代替了以往的各種拜年方式,手機已經成了架起親情的一座橋,這種網絡發展呈現的年味,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或將成為民眾一段不滅的年味記憶。 今天是大年初五,各地迎來了第一波返程小高潮,正在北上的王春雨告訴記者,他心中的年味是他媽媽做菜的味道。王春雨說,很多家庭團聚,年夜飯在飯店,他們家是媽媽做年夜飯,都是家常菜,一大家子圍坐,享受這種親情流淌的年味,在家幾天來,走親訪友,維系“感情”。令他最開心的,全家親朋好友微信搶紅包,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也會用微信搶紅包,發紅包了。 過年發“紅包”,以往是長輩給晚輩,現在是大家搶紅包。這個是年味里透著一股與時俱進的味道。“過去我的紅包,都是爸爸在年三十晚悄悄地把紅包和蘋果及桔子放在我的枕頭下,年初一,我會打開紅包和哥哥比,看是不是一樣。”揚州市民張女士說,現在不一樣了,家里在微信建了一個家庭的群,大家搶,無論多少都開心。 傳統年味主要是以貼春聯、放鞭炮、守歲、發壓歲錢、做年夜飯、穿新衣等習俗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習俗很多都在逐漸被取代,有些甚至被淘汰;全家過年旅游、酒店吃年夜飯、視頻拜年、微信紅包發壓歲錢等許多過年新風尚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并占據主流,不得不說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相處方式,有些人樂于借助手機等電子設備交流、互動,有些人卻更喜歡傳統的方式,吃飯、喝茶、聊天、打牌……不過,“不論相聚時如何相處,只要大家開心順心就好。”這其中,春節的“主角”——問候和陪伴,一直沒有變。 “這個春節過得很輕松,時間都給父母了。”談到過年感受,揚州一名公務人員說,過年就是親情的交流,問候親朋好友,陪伴家中的長輩。 家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在現代科技發達的時代,無論身處何方,無論相距多么遙遠,只要有網絡,就近在咫尺。今年春節正在美國求學的李嬋通過視頻與家里的親人互致問候,她的奶奶說“每次和孫女視頻通話,是她最快樂的事,她新年只有一個愿望,天天能看見孫女。” 由此可見,如今,年味的升級,更多的是回歸家庭,陪伴親人。這個春節,親情更濃。(完) |
相關閱讀:
- [ 02-12][網絡媒體走轉改]實拍鄉村二十年今昔對比
- [ 02-12]網絡媒體走轉改:600年高密撲灰年畫盼傳承
- [ 02-12]網絡媒體走轉改:在“中國冷極”過年的臺灣人
- [ 02-12]網絡媒體走轉改 公路人竺慧江:越繁忙越有成就感
- [ 02-12]國足昨在廈首訓 主帥:廈門應有職業球隊|拜年有了新方式 網絡紅包滿天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