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在青海門源考察蜂產品 邊走邊試邊思索 他愿田間守金黃努力打造品牌 2015年7月底,景浩離開攀枝花,隨著北上的列車,跑到“世界屋脊”——青海。在青海考察了一位養蜂人家的蜂蜜,準備來年做蜂產品,包括蜂蜜、花粉、蜂王漿。還考察了柴達木盆地的枸杞,附帶做點枸杞產品。 大學畢業那會兒景浩對于創業看好兩個產業,一個是養老產業,另一個便是農業。相比養老產業,農業的切入點就容易也方便多了,只要有資源,有優質的產品,打通銷售渠道,一切水到渠成。后來他才發現自己當時的想法很天真,現實卻并沒那么順利。當他一步步進入到這個行業才發現,這里人山人海,而且有許多人已經做的很成熟。他要在這一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怎么才能立足?他的模式怎么不被別人模仿?他的盈利怎么才能最大化?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攀枝花芒果項目的試水,也不過是通過微商的形式以及分銷的途徑來走貨。然而這條路并不是什么新的渠道,通過他個人的人脈,每個月走300件已經算是自己的頂點了。他覺得微商、代理分銷這種模式大家都可以采用,你做攀枝花芒果,那別人照樣可以去做。比你聰明的人不知道多少,你想到的別人早就玩轉了,那怎么才能讓客戶忠實于你?他想不到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除了品牌!只有品牌無法復制。 這一路的考察讓他對依托農產品創業有了新的認識,他在個人公號的日志寫到:打造品牌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時代,“互聯網+農業”在時下更多不過是用概念圈錢,做農業是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浮躁,沒有踏踏實實的能靜下來的一顆心,或許一時風光,卻難以為繼。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單單去做產品的營銷不是不可以,要真正做成品牌,只是按照標準化去要求生產者為你提供產品,你來營銷,把生產者要面臨的風險拋給生產者,自己規避這種風險,是不可取,也是不近人情的。當然,做生意,風險確實要規避,然而這對生產者(農民)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出生于農村,能切身體會農民因天災顆粒無收的那種絕望。風險這種東西,你規避了,但它不會消失,只可能是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我想追求的是一種均衡,風險一起承擔,收益共同分享。我想用十年的時間,把品牌一步步做起來,我不求有多快,但求能夠安安穩穩,每到一處,能夠從源頭來控制產品品質,能夠把利潤與農民分享,能夠通過降低中間流通環節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