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要一個新生兒病房——二孩時代小城兒醫的猴年心愿 新華社成都2月13日電(記者易凌 余里)起霧了。這幾乎是四川盆地西南地區深冬清晨的標配,但這卻讓兒科醫生李吉平皺起了眉頭——這樣驟然陰冷的天氣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生病。 六點四十起床,李吉平離家趕去車站坐最早一班公共汽車去醫院上班。按平常的習慣,從樂山市城區到井研縣婦幼保健院這近一個小時的車程里,他可安心補個回籠覺,但濃霧拖慢了車速,擔心遲到的李吉平一路通過微信和白班醫生溝通,交代注意事項。 幾乎是掐著點進了醫院,李吉平發現辦公室外走廊里已站滿了候醫的人群。 “找兒科是很容易的,哪里哭得兇,哪里人多,去那里就對了。”李吉平說,“一個孩子兩個大人陪著來是標配,也經常有六個大人陪同的豪華配置。” 換好白大褂,洗了手,戴上口罩,李吉平開始接診,帶著患兒的家屬一下子涌入。從八點半到十二點,除匯報工作,處理行政事務,李吉平看了17個孩子,另一位值班醫生廖志勇已看了26個,近一半是不滿周歲的嬰兒。而李吉平的最高記錄是一個上午看了55個病兒。 記者觀察到一個小細節——接診時,除去檢查、寫病歷和在電腦上開處方的時間,李吉平右手幾乎一直握著聽診器上那個圓形的金屬胸件。問其緣由,他道:“這是要伸到娃兒衣服里面的,握著會暖和點,不然可能會冷到他們。” 井研縣婦幼保健院是個二級醫院,是這個有42萬人口川南古縣的三家大醫院之一,有近68名醫務人員任職。小城不大,來看病的既有熟臉老病號,也有朋友介紹前來求醫的。按李吉平的話說,小地方密切的人際往來多少緩解了大城市里常聽聞的緊張的醫患關系。 36歲的李吉平出身農家,井研就是他的故鄉。在他的記憶里,兒時村里孩子生了病是去不起醫院的,先是有經驗的長輩拿土方對付,如不行,才去找村里的醫生,最后送到醫院去都是大病了。 2007年從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系畢業后,他回到縣中醫院內科工作。2008年,他在西南地區一流的專業兒童醫院之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受訓一年后返回。2009年,縣中醫院成立專門兒科,李吉平也正式從內科轉行到兒科。2010年,他受派遣到縣婦幼保健院接手當時瀕臨“關門謝客”的兒科。 “醫生基本走完了,就剩下一個助理醫師。”李吉平非常清楚一個專職婦幼保健醫院里的兒科何以凋敝至此——工作壓力大、工作量大、收入少、后備人才少。這是中國醫院里兒科面臨的普遍現狀,在基層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顯然當地政府也意識了到兒科醫療資源上的供需矛盾。縣婦幼保健院正是在2010年改建之時,特意重組兒科,一邊從兄弟醫院找來李吉平主持兒科,一邊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再從下面的鄉鎮醫院抽調人員送到市里或省上的大醫院培訓后到崗。如今,總算有了一個六人醫生和十六名護理人員組成的常備軍。 改頭換面的醫院加上新進的醫務人員很快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診。五年間,這家醫院兒科門診掛號人次從2010年的幾百人次上升到2015年21141人次,住院人次則由李吉平到任前不足百人上升到去年的1822人次。 就醫人數的提升體現了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和對醫生的認可,這讓李吉平頗有成就感,但人員短缺的現狀還是讓他心里輕松不起來。 2016年,中國開始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對現有的兒科醫療資源是很大的挑戰。 《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中國兒科大夫的缺口達20萬,平均2300名兒童才配備一名醫生。對于現有兒科醫生數量和專業兒科醫療條件來說,后二孩政策時期可能出現的嬰兒潮是不堪承受之重;從李吉平的切身感受來說,在基層縣鄉醫療機構,即便排除二孩政策的影響,就是按照現有人口增長率來算,未來的工作量還是“不敢想象”。 事實上,在2013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后,李吉平和同事們就已感受到了患者數量增長的壓力。2014年和2015年,這家醫院兒科的門診人次年增長率分別是35.53%和46.67%,五個病房的25個床位經常滿員。 李吉平估算,“按照現有人員配備和設施條件,我們最多再能每年多接診5000人次,再多就真的扛不住了。” 讓他安慰的是,當地政府制定的“十三五”規劃里包括了要新建婦幼保健院的計劃,屆時辦公醫療條件有望大大改善。而樂山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2月初最新轉發的省里《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婦幼健康服務的通知里》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兒科急救體系建設,擴充專業病房,增加床位,改善就醫條件,同事加強產科、兒科人力資源配置,提高相關醫務人員的薪資待遇和急救能力的培訓。 李吉平說:“二孩政策后,高齡孕婦會增加,我們也要做好處理更多新生兒病例的準備。所以我猴年最大的心愿是,在我們醫院開設一間配有無創呼吸機的新生兒病房。” 李吉平解釋,目前醫院只有四個新生兒保育箱,有了配有呼吸機的專業無菌病房就可以實現新生兒托管。“如果不托管,娃娃和大人之間容易交叉感染,而年輕的父母一般對新生兒疾病了解有限,托管的有專業護士監管,我們也能隨時處理突發狀況。” “一個兒科醫生的價值說救死扶傷可能是說大了。一個小生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如果人生之路的頭幾步我們能幫他們走得順暢,那就好了。”他說。 |
相關閱讀:
- [ 02-02][投訴]南平城鎮新生兒患病住院藥費報銷問題多
- [ 01-12]新生兒患上腦病 醫院被判擔責40%
- [ 01-11]廣東肇慶H5N6病例孕婦實施剖宮產 新生兒未受感染
- [ 01-11]臺灣去年新生兒逾21萬 最快2019年人口負成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