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雙號限行對治理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少積極作用,又會帶來哪些不良的副作用,近來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討論。實際上,在我們七嘴八舌爭論的時候,世界上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已經試行了這一政策。
新年伊始,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始試行為期半個月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政策,目的是為了減少當前非常嚴重的空氣污染。這一政策發布于2015年12月,規定從2016年1月1日至15日,新德里大部分車按尾號限行:尾號為單數的單日行駛,尾號為雙數的雙日行駛,違規者將被罰款2000盧比。權威部門估算,此舉能夠減少大約100萬輛的私家車上路。
作為政府當前可以選擇的一種行政措施,單雙號限行確實能夠減少百萬輛機動車的排放污染,但是,治理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法律、科學、社會等方面綜合考量,需要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成功。在此期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甚至不同步都無法達到既定目標,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已經親身證明了這一點。
印度空氣污染狀況令人吃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5月發布的數據,在世界空氣最差的20個城市排名中,光印度就有11個城市榜上有名,其中德里是印度五大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新德里地區的污染也很嚴重,2013年平均PM2.5值為每立方米153微克,這個數字比世衛組織推薦的年平均數值要高出15倍。劍橋大學統計學家大衛·施皮格爾霍爾特認為,“這就相當于每天大概抽了8根煙”,這樣的污染程度可以粗算為每天少活2小時。
2014年,《印度斯坦時報》援引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稱,目前新德里是全球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該報還曾自嘲:“印度只有一個領域能趕超中國,那就是空氣污染。”而美國耶魯大學發布的2014環境表現指數排名也顯示,印度在178個調查國中排名第155名,比中國的118名還靠后。
嚴重的空氣污染加上低下的衛生條件和飲用水使印度成了世界上最傷害肺功能的國家,由空氣污染所引發的各種疾病大幅度增加。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印度人的肺功能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印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長期生活在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對人體有害氣體超標的大氣環境中。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印度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以及最多的哮喘病死亡人數。2010年,由空氣污染所導致疾病的年死亡人數達62萬人,為2000年統計數字的6倍之多。
根據印度科學和環境研究中心(CSE)和全球疾病負擔(GBD)的最新報告,由空氣污染引發疾病致死在印度死亡疾病里排名第五,而新德里的PM2.5濃度在世界上是最高的,這些微小而有毒的顆粒會導致呼吸道疾病、肺癌和心臟病發作等。
2015年初,全印醫學科學院肺科專家蘭迪普·古勒里雅在接受《印度斯坦時報》采訪時披露,“每當污染指標上升時,醫院呼吸疾病和心臟病的接診數量就明顯增加”。污染程度增加直接導致心肺承受的壓力加大。《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在新德里,平均每小時有1人死于空氣污染。惡劣的空氣狀況在毀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迫使人們追究霧霾與毒氣背后的元兇。
空氣污染原因復雜,汽車排放不過冰山一角
誰是造成印度大氣污染嚴重的罪魁禍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就存在著爭議。因為是否如此最終要由一套科學、準確的數據和嚴謹、高效的機構來確定,然而目前這在印度還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汽車排污絕不是印度空氣污染的唯一原因,這一基本共識還是存在的。
綜合起來,造成印度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汽車尾氣與交通擁堵。(二)建筑灰塵和工業廢氣排放。印度目前只有不到1/10的燃煤電站會對其含硫化合物的氣體進行脫硫。(三)燃放煙花爆竹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印度大小節日非常多,例如11月印度排燈節期間,大街小巷燃放煙花產生的硝煙讓整個天空罩上一層灰霧。此外,發電機、廚房油煙、垃圾、秸稈焚燒、燒柴取暖等都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印方相關統計,單單由于烹飪產生的煙霧每年都會奪走100萬人的生命。
那么,汽車尾氣到底應對空氣污染負有多大責任呢?以印度首都新德里為例,新德里的綠化覆蓋率非常高,工業區也遠離市區,但新德里街頭和戶外空氣還是充滿了異味。大量機動車的尾氣排放使綠色植被的清潔凈化作用相形見絀。
實際上,印度把汽車尾氣當成重要污染原因是近些年的事情。根據印度環境部2012年初的研究報告,德里的PM10污染50%來自于道路塵埃,其次是工業排放(占23%)和其他塵埃(占20%),汽車排放的份額只占到7%。不過,對汽車排放影響小的結論,當時就有一些環境學者不買賬。他們認為,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汽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汽車污染。
另一方面,近10年來印度汽車保有量大增,新車年銷售量一直以兩位數在增長。據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SIAM)日前公布的數字,2015年1至11月,印度乘用車累計銷量達2542931輛,同比上漲7.6%;包括商用車在內,印度累計新車銷量達到3143784輛,同比增長7.5%。2015年11月,印度市場整體新車銷量為288430輛,去年同期為260123輛,同比增幅為10.9%。
2011年8月16日,美國汽車行業雜志WardsAuto公布的人口與汽車數量比表明,2008年印度的車人比是1∶117,但到了2011年這一比例上升至1∶56,不到四年增長了一倍。到2013年初,德里的機動車數量已經達740萬輛,遠超過北京,而且每天還在以1700輛的速度增長。
與此同時,印度在尾氣排放與控制方面的國家標準嚴重滯后。目前,印度的大多數城市仍然采用歐Ⅲ標準,只有20個城市先期采用了歐Ⅳ標準,即使其高標準的歐Ⅳ目前也落后于歐洲現有標準大約7年,而歐Ⅲ則落后12年。由于在一段時間內,政府對柴油進行補貼,因此對空氣污染更加大的柴油車銷量的增長遠遠超過汽油車。2011年,德里柴油消費首次超過汽油消費,達93萬噸。印度汽車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尾氣排污越發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提醒公眾,時至今日,汽車尾氣已是導致印度空氣污染嚴重的“罪魁禍首”了。
治理空氣污染的公民與社會責任
嚴重空氣污染的形成,人類主觀因素往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印度也是一樣。分析起來,印度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整體環保意識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
首先,政府政策執行不利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從世界范圍看,將治理污染問題提上國家議事日程并制訂相關的法律是主流,在這一點上,印度起步并不算晚。1974年、1981年,印度分別通過了《預防和控制水污染法》和《大氣污染預防與控制法》;1986年,又通過了《環境保護法》。法律法規的施行應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2013年的國際環境指數顯示,印度的污染程度在全世界178個國家中排名155位,其根本原因就是國家相關法律沒有得到認真執行。
其次,政府部門對污染惡化情狀表現得不敏感。早在2012年,不少環保專家就提出對汽車排放進行治理。他們認為,既然其他因素可能無法控制,至少汽車排放應該是可控的。新德里方面表示出了對空氣污染的關注,卻認為空氣污染主要是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還沒達到警戒線,同時認為城市人口在過度擴張,沒有辦法控制污染的進一步發展。
2014年1月26日《紐約時報》報道,新德里彌漫著某種程度上更為危險的黃色濃霧,而印度政府、媒體卻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印度科學和環境中心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新德里市政府控制污染的舉措“薄弱、不足”,印度城市的設計理念原本是要縮減交通旅程,但是方便出行的初衷未能實現,人們目前非常依賴汽車。
此外,在國際領域,印度在減少排放,控制污染上的表態也不甚積極。在2015年1月奧巴馬訪印時,莫迪同意與美加強在氣候領域的合作,但拒絕效仿中國,同美國簽署減排協議。用莫迪的話來說:“印度是一個主權國家,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不會受到來自任何人或任何國家的壓力。”美國媒體認為,雖然雙方已經對話,但華盛頓和新德里的官員們目前還是做不了什么,這種狀況至少要延續到2020年。
總之,印度政府雖然提出了公交車油改汽,并加快地鐵建設的措施,但相對于嚴重的污染狀況,防污治污的政策措施還遠沒有到位。許多專家向政府建議: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向柴油車加稅、控制新車數量、發展公共交通等。還有的專家指出,印度治污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完整有效的監管機制。
再者,印度政策執行部門缺少科學體系,研究部門研究滯后亦有責任。當前,印度政府治污的職能部門是印度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CPCB)。它是印度環境部下法定的、國家最高污染控制機構。其職能通過1974年《水保護與控制法案》、1981年《大氣保護和污染控制法案》和1986年《環境保護法》不斷擴展。它本身就是印度環境部的技術部門,并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解決問題爭端等手段協調國家污染控制董事會的行動。
印度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CPCB)的首腦由中央政府提名,總部設在新德里,有22個部門,7個地區辦公室和5個實驗室。每個地區辦公室分別負責幾個省份,董事會指導環境評估和研究。CPCB有責任在各種環境法律下制訂和維護國家標準,并與地區辦公室、部落和地方政府協調,有責任指導對水和大氣的監測,保存監測數據。它還要與工業與各層次的政府部門一起,實施一系列廣泛的污染控制和能源保護項目,并向中央政府提供水與大氣污染的保護建議。CPCB有500員工,大部分是工程師、科學家和環保專家,他們的工作包括空氣質量與污染監測、水質量與污染監測、制訂市政固態廢棄物規則、噪音污染規則和進行環境數據統計等。
然而,這些政府監管部門的表現難以讓人滿意。事實上,印度本土的地面監測站公布的數據遠低于國際機構用衛星檢測到的數據,個中原因非常復雜。有些印度人甚至懷疑政府隱瞞數字,為了維護形象而弄虛作假。
此外,公民環保意識的普遍淡漠也使政策執行困難重重。在印度,社會還不發達,環保意識亦十分欠缺。在大多數人還在為生計奔波時,總是會將收入看得比潔凈空氣更為重要的。因此,不會自覺抵制污染行為。還有人受某些狹隘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想方設法在污染問題上尋找心理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