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危機與“普世價值”的困境
2016-02-15 15:12:02? ?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一場罕見的難民危機正在橫掃歐洲。2015年以來,來自敘利亞、利比亞等陷入所謂“阿拉伯之春”國家的百萬難民如潮水般涌入歐洲。回想2011年前后“阿拉伯之春”爆發之際,西方世界幾乎是一片歡呼聲,認為這是“普世價值”的勝利,“一個民主的新中東即將誕生”。但僅五年左右時間,這種歡呼幾乎變成了驚叫——巨大的難民潮強烈地沖擊了歐洲社會。人們不禁感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歐洲今天面臨的難民危機與西方在中東地區不遺余力推廣的所謂“普世價值”有直接聯系。這場難民危機暴露了“普世價值”本身存在的諸多悖論和困境,對此作出深刻反思,對于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未來都有重要啟示。 “普世價值”的傲慢與代價 西方把自己界定的“自由”、“民主”、“人權”奉為“普世價值”,在全世界到處推廣,甚至不惜使用武力。這種傲慢源自西方一些人秉持的社會歷史觀,這一歷史觀認為,西方制度模式是世界歷史演進的最高階段,人類發展到了西方政治經濟模式,歷史就終結了;這種傲慢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傳統的延續,認為自己的信仰代表了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只有這種宗教得到“普世”,人類才可能得到拯救。這兩者的結合使西方世界一大批篤信“普世價值”的人唯我獨尊,不遺余力地向別國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模式。 本世紀頭十余年,世界目睹了美歐“普世價值”派在中東推動的兩波“民主化”。第一波是2003年美國在英國等少數國家支持下,發動伊拉克戰爭,并推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該計劃企圖按照美國模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中東國家進行“民主改造”,以“鏟除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美國和西方的威脅”。然而,“民主改造”計劃進展得很不順利,美國占領下的伊拉克非但沒有成為中東國家民主的樣板,反而成了不同教派和族裔廝殺的疆場。更令美國驚訝的是,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中,被美國認為是恐怖組織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大獲全勝,“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也暫時陷入了低潮。 但美歐的“普世價值”派不甘心。他們利用中東地區人民的變革訴求,通過推特、臉譜等新媒體,極力向中東民眾灌輸一種神話:只要接受他們的“普世價值”,特別是西方民主制度,這些國家存在的體制僵化、經濟凋敝、貪污腐敗、年輕人失業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于是就有了2011年前后開始的中東地區第二波“民主化”:所謂“阿拉伯之春”迅速從突尼斯擴展到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大國又以“人權高于主權”的名義,公開進行軍事干預,支持反對派顛覆國家政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迅速垮臺,國家四分五裂,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突尼斯經濟遭受重創;也門動蕩和戰亂不止;埃及經濟凋敝,社會混亂,最終軍人推翻民選政府;敘利亞則陷入全面戰爭,經濟崩潰,社會解體,全國約一半人口流離失所,一個原本初步繁榮穩定的國家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中東大亂之際,極端組織趁勢而起,引發了更為嚴峻的局勢。 美歐“普世價值”派的傲慢在于,他們從來不問中東國家老百姓自己的感受和偏好,就武斷地認為西方界定的“普世價值”是這些國家的最好歸宿,結果把這些國家搞得分崩離析、生靈涂炭,恐怖主義迅速蔓延。造了這么大的孽,西方“普世價值”派卻從不向這些國家和人民道一聲歉。當然,這種傲慢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歐洲難民危機就是這種代價之一。 |
相關閱讀:
- [ 02-15]柏林電影節聚焦難民話題 "蘭佩杜薩紀事"獲關注
- [ 02-14]不扛凍!難民自愿離開芬蘭 4100名難民取消避難申請
- [ 02-14]法總理:法國拒絕接受永久性難民安置配額計劃
- [ 02-14]法對默克爾難民政策說“不” 拒絕額外接收難民
- [ 02-14]伊拉克難民自愿離開芬蘭:不抗凍 不受歡迎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