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016-02-16 09:47:2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這是發展日益低碳節能的3年—— “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動”可圈可點。 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手段全力推進。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承諾”作出表率。 面向未來,中國向國際社會宣布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并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得到國際社會“點贊”。 這是國土綠化加快推進的3年—— “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后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綠進,沙退。最近發布的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與第四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狀況,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這是生態保護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蓋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春節期間家庭旅館生意紅紅火火,白雪變成“白銀”。2014年4月,全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林場職工們紛紛辦起了家庭旅館。“比拉木頭強多了!”忙碌著的“大潘客棧”老板娘胡秀英,樂呵呵地說。 從黑龍江到吉林、內蒙古,廣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絕的伐木聲已戛然而止。數以十萬計的林業工人放下斧鋸,從“砍木頭”轉為“種樹看林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三步走”,到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持續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729個,占陸地國土面積14.8%。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得到保護,大熊貓等一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壯大。 春潮滾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讓美麗的家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跡”,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 人民日報記者 劉毅 孫秀艷) |
相關閱讀:
- [ 02-16]習近平談中共的規矩
- [ 02-15]圖說國情:習近平談改革
- [ 02-15]習近平印證承諾 支三招為老鄉增收
- [ 02-15]《這三年》系列:習近平談改革
- [ 02-15]《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出版發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