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機構感覺被社會拋棄 人民日報:養老能否不離家
2016-02-19 07:00:4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上門醫養服務“師出無名” 重點加強長期護理的制度性建設。引入“互聯網 ”,讓社會各方面資源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 記者在金融街老齡公寓采訪時,正巧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全科醫生李樹媛到公寓隨診,公寓和服務站只隔一道玻璃門,非常方便。據李樹媛介紹,公寓和所屬的豐盛醫院有合作協議,每月巡診一次,每周一次健康講堂,去年巡診900多人次。有需要也會經常過去,進行輸液、導尿、膀胱沖洗等簡單處置。 “搬到公寓旁邊后,工作量大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尤其是醫養方面的服務,既存在一定的風險,也沒有收費名目。”李樹媛說,經常到公寓去,也會造成服務站這邊空崗,對其他患者造成困擾。 上門老年健康服務瑣碎而繁多,不需要高水平的醫療技術,但是也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類似服務能不能“師出有名”?中華醫學會秘書長饒克勤建議,以社區為核心,探索和構建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和“社區—家庭”雙向互動的操作模式,重點加強長期護理的制度性建設,比如重心下沉、醫院住院護理轉為社區失能殘障護理等。同時,完善推進老年醫療保障制度,建立老年護理保障制度,如醫療保險、護理保險有機結合,確保健康老齡化的實施。當然,還得有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即疾病治療與康復護理之間的協同配合,包括完善雙向轉診體系,穩步發展康復、護理機構,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康復、護理功能。 童星建議引入“互聯網 ”,利用現成的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使社會各方面資源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政府有必要從政策扶持、標準規范、監管保障等方面鼓勵社會養老機構、護理機構、醫療機構、康復機構,以各種行之有效、機構社區雙贏的方式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充分發揮社區連接家庭和機構的紐帶作用。” 針對醫養服務中的難題,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二位的北京市做出了不少探索。2015年1—10月,全市新建老年人家庭病床數252張,并出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實施辦法。市人社局還將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社區為患病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并將家庭病床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包括家庭病床建床費、查床費、治療醫藥費,報銷起付線降低50%。探索解決醫務人員為居家養老老人上門醫療的制度問題。社區繼續增加224種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的藥品,方便老人在社區看病買藥,改善醫療資源緊缺狀況。未來,每個區將有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老年醫院或看護醫院。同時,北京將嘗試居家養老子女帶薪護理,在全市探索建立政策性長期照護社會保險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規模最大、挑戰最嚴峻的國家,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和“少子高齡化”的背景下,讓每一位老人有備而老、實現健康的老齡化,這考驗的不僅是政府,還有社會治理、家庭應對能力。 |
相關閱讀:
- [ 02-18]放開“黑戶”催熱DNA鑒定 成都司法鑒定機構生意火
- [ 02-17]聯合國機構就日本對待“慰安婦”態度等問題進行審議
- [ 02-17]大陸在臺機構企業為臺灣南部地震捐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