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23日電 (記者 陳靜)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病原體,也是引發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元兇。復旦大學23日披露,該?;A醫學與臨床醫學科研人員通力合作攻克乙肝取得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在患者體內不為人知的“生活方式”。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袁正宏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下簡稱“公衛中心”)科學研究部慢性乙型肝炎研究組、肝炎科、病理科共同合作完成。 最新一期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志在線發表了該研究論文“In situ analysis of intrahepatic virological event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肝內病毒學事件的原位分析》)。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2015年最新估計,全球約有2.4億慢乙肝患者,大多分布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每年約有65萬患者死于慢乙肝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在中國,現有9300萬慢乙肝感染者。研究人員表示,在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引發的比例分別高達60%和80%。隨著中國乙肝疫苗接種的推行,嬰幼兒的乙肝陽性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然而,對于其他已經感染病毒者,仍缺乏徹底治愈的療法,給大量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健康威脅。 據介紹,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表明,慢乙肝長期遷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在于乙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cccDNA)在肝內的長期存在以及隨之造成的病毒表面抗原血癥。由于cccDNA在慢乙肝患者肝臟中的水平極低,傳統分子生物學方法不僅檢測困難,而且無法顯示其組織內分布特點。 在袁正宏研究員指導下,公衛中心科學研究部張小楠博士成功建立了一種能夠在組織水平顯示cccDNA分布的原位雜交技術。研究組將該原位雜交與乙肝病毒主要抗原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合,獲得了病毒核酸與蛋白質的綜合圖像。研究進一步證實,經過一年以上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細胞內仍存在乙肝病毒的ccc DNA。 研究組提出在單細胞水平乙肝病毒存在“抗原富集期”、“DNA富集期”和“潛伏期”的“三階段”假說,推測患者體內肝細胞生理水平和病毒復制活躍度的變化可以導致這三個階段的相互轉換。該假說在單細胞水平描述了病毒生活周期的復雜變化模式,豐富了學術界對乙肝病毒肝內生活史的認識,為進一步針對患者不同病情設計清除乙肝病毒ccc DNA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 據袁正宏介紹,該研究建立的乙肝病毒cccDNA原位雜交技術不僅對深化重要的基礎研究具有較大價值,同時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方法可以用來監測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后cccDNA的清除情況,從而為評價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的潛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目前,研究組正著手該方法的進一步開發,將其作為乙肝病毒分子病理檢測方法進行推廣應用,為臨床醫師綜合評價患者肝內病毒學狀態提供參考。 據悉,該研究得到十二五、十三五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項目、上海市科委和中德跨地區合作項目的資助。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志今年3月刊將正式報道上述研究結果,并作為“亮點論文”進行重點推薦,邀請了國際著名乙肝專家、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傳染病參比實驗室研究部主任Stephen Locarnini和Peter Revill教授作專題評論。 |
相關閱讀:
- [ 09-22][投訴]福建乙肝攜帶者就業遭華潤置地歧視
- [ 09-22][投訴]福建乙肝攜帶者就業遭華潤置地歧視
- [ 08-11]乙肝母嬰阻斷優化治療 讓乙肝孕婦生健康寶寶
- [ 07-29]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超95% 累計接種70萬人以上
- [ 07-29]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約九千萬人 肝炎發病率北京最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