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經濟頂住了下行壓力
2016-02-26 15:18:0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我國制造業發展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工業系統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在結構調整和新舊動力轉換上均取得積極進展。 “傳統產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苗圩表示,加強技術改造是工作重點之一。“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37.5萬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7倍;去年一年就完成9.5萬億元,比平均數高出很多。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得到應用,提升了整個工業發展水平。 數據顯示,工業淘汰落后、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落后產能煉鐵9100萬噸、煉鋼9480萬噸、電解鋁200萬噸、水泥6.4億噸、平板玻璃1.6億重量箱,市場倒逼過剩產能退出的機制加速形成。“十二五”末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較“十一五”末分別降低25%、35%,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約束性指標都超額完成。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舊動力轉換正在積極推進之中。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2%,比工業整體增速快4.1個百分點;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1.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我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成長,高端服務器、工業機器人生產成倍增長。互聯網經濟走在全球前列,信息消費迅速擴大;“兩化”深度融合取得新進展,重點行業信息化步入集成應用新階段。 力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之年。工業尤需攻堅克難,進一步做好穩增長調結構等工作。 2016年,工業系統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抓創新、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保持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初步考慮,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期目標為6%左右。 “今年,‘中國制造2025’全面啟動實施。”苗圩說,工信部正在加緊編制11個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重要規劃、行動計劃;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這五大領域,推動五大工程;制定“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 為力保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重點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狠抓供給質量和效率,啟動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支持高端產品、關鍵環節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為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工信部將制定實施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電子、建材等重點行業分業施策專項方案,支持困難企業加快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實現產品升級、轉型轉產、扭虧增盈。為引導企業加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將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實施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內容的“三品戰略”。此外,要促進綠色建材、鋼結構、鋁型材在各領域擴大使用,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 “工業穩,經濟就能穩,工業強,國家就能強。”苗圩強調,我國具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以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為代表的具有知識技能的勞動力帶來新活力,這些都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綜合優勢和雄厚潛力。我國經濟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經濟日報記者周 雷) |
相關閱讀:
- [ 02-26]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福建居全國第八 處優勢地位
- [ 02-26]莆田:企業采購本地產品最高獎勵50萬 促進經濟增長
- [ 02-26]閩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八 比上期升1位
- [ 02-26]英媒:G20難達成重大協議 新興經濟體已獨自行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