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評習近平“新常態”論之先進性:立足中國國情 符合世界利益
2016-02-29 15:01:35??來源: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國際在線專稿: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經濟“新常態”。在“新常態”這一理念提出6個月后,習近平在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作題為《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首次系統闡述了經濟“新常態”。據統計,十八大之后,在習近平的公開文章和講話中,“新常態”被提及了160余次。“新常態”中所包含的調低增速、優化結構、加強創新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得到了海外媒體的普遍肯定。 【調低增速彰顯務實靈活態度】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中國政府將接受更低一個檔次的GDP增長目標,將以更務實的態度解決一些經濟社會的具體問題。外媒認為,中國調低經濟增速彰顯務實靈活的態度。 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報道稱,李克強總理再次在年度增長目標中加入“左右”一詞,標志著中國在實現增長目標上具備了更大的靈活性。 德國《新德意志報》網站報道,放棄兩位數的增長率是值得歡迎的,中國經濟增長從重數量改為重質量的戰略轉變,這是一件好事。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這一轉變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向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轉型的決心。 2015年12月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國際輿論認為,會議強調的內容與會前所釋放的經濟改革方向的“信號”一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調沒有變,盡管增長的“超級黃金期”已結束,但可以期待中國經濟將轉向更加成熟穩健的中高速增長。 《金融時報》評論強調,中國經濟從超常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是自然和必然的趨勢。文章舉例稱,認真研究東亞經濟上世紀60—90年代的增長軌跡和結構變化趨勢,就會懂得中國經濟保持10年中高速增長是有可能的。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格施密丁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個自然的過程,其他經濟上取得成功的國家如韓國也經歷過類似階段。 中國宣布2015年經濟增長6.9%后,加拿大《金融郵報》網站發表文章《中國的“新常態”仍然是驚人的》,稱中國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但只是小幅的放緩,中國2015年的經濟增長仍占世界經濟增長的約30%。2015年中國GDP總值仍比2014年大幅增加7100億美元——相當于澳大利亞經濟總量的50%。文章稱,這種趨勢將在未來數年持續下去,并有可能持續數十年。世界需要適應中國的經濟“新常態”。 【結構調整符合世界最佳利益】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后,香港《大公報》刊文引述學者分析指出,“新常態”無疑是2014中國深化改革元年的關鍵詞,“新常態”是真正大轉型時期的開始,需重構新增長模式和新發展源泉,而結構性改革政策框架就成為必然選擇。 《大公報》的文章稱,“‘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失衡的改革與大重構的過程,因此,中國的‘新常態’是全面改革與全面結構優化。” 2015年4月15日北京公布一季度GDP數字后,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經濟放緩成為頭條,但改革才是大新聞。由于中國經濟的規模遠大于幾年前,2015年預期7%的增長率比2007年14%的增長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更大。 法國《歐洲時報》也評論,中國經濟在一段時期內還將處于結構性、周期性調整的壓力之下。此時確實需要“穩”經濟,這不僅僅體現在穩住經濟運行走勢,避免形成下行慣性,還體現在穩住人心,鎮痛中不要盲目悲觀或輕言放棄,而要堅定改革的決心與信心,在改革中找到動力。 中國在兩會上宣布2015年經濟增長6.9%后,加拿大《金融郵報》網站刊發文章稱,盡管2015年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滑,進口顯著減少,但其總體經濟結構正在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報道稱,具有如此規模的經濟體進行結構改革會帶來痛苦、不確定,甚至是混亂。盡管存在短期波動,但中國經濟調整在中期和長期是符合世界最佳利益的。 |
相關閱讀:
- [ 02-29]習近平:推進科技創新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 [ 02-29]習近平提出改革評價新標準
- [ 02-29]今天怎樣提升領導水平 習近平作了重要批示
- [ 02-29]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在龍巖新聞界引起熱烈反響
- [ 02-29]習近平提出新常態,這三年改變了什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