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晚,寨沙侗寨的鐘鼓樓不斷變換色彩,在夜空中流光溢彩。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鄉旅游催生乘數效應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如今,5棵500多年的金絲楠木已經被寨沙侗寨的村民們保護起來,人們還在樹下安裝了射燈,即使在晚上,游客也能看到它們正直、高大、健碩的身姿……寨沙侗寨在經過旅游公司精心設計、整體包裝和打造之后,幾乎是一夜成名,成了廣大游客心馳神往的地方。
“沒開店之前,一年收入才幾千元,現在一天就有幾千元收入。”夏用發坦率地告訴千龍網記者,他2012年向銀行貸款13萬元,在第二年就全部還清了所有的貸款,還存下了5000元。他的妻子也向記者戲稱,這都是游客們“替”他們夫妻還的錢。建新房之初,他們家里沒有空調,沒有電視,也沒有幾個凳子和桌子。如今,這些高檔家具、電器也全部配齊了。他們夫妻一年的經營毛收入在40萬元,純利潤也有19萬多元。
順康侗莊老板夏德發也在第一年就還清了貸款,迅速脫貧致富。他自豪地說,如今,每天來他的山莊吃住的游客達到100多人。這樣一年算下來,他的山莊每年接待36000人左右,一年少說也有二三十萬元的純利潤收入。
寨沙侗寨農家樂“侗家驛站”老板楊云菊也向千龍網記者表示:“我們窮了大半輩子,我怎么也想不到會有今天,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楊云菊表示,由于寨沙侗寨環境優美、服務周到,她的農家樂開業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幾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顧。不到一年,20多萬元的貸款還清了,還招了幾名服務員。現在,她農家樂一年的營業額可達40萬元。 “我們過去想吃穿,現在是工作太忙,生活太完美了。”
寨沙鄉村旅游業的紅火,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4年,寨沙侗寨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的有62戶248人,分別占全寨戶數的81%、人數的80%。2014年,寨沙侗寨旅游經營收入達744萬元,比旅游開發前增長24倍,戶均收入達95000元,人均純收入24000元,比旅游開發前凈增 23000元。旅游收入上20萬元的農戶達21戶,占全寨總戶數的33.8%。
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寨沙侗寨成功實現了從“窮山雞”到“金鳳凰”的華麗轉身,在貴州省鄉村旅游中異軍突起、嶄露頭角。截止2015年9月,寨沙侗寨接待游客40.9萬人次,收入25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3萬元,增長30倍。寨沙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金融扶貧鄉村旅游產業示范村”“中組部黨建工作組專題調研點”“貴州省100個文化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寨沙侗寨的成功塑造,對周邊鄉村旅游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銅仁市旅游發展委主任陳麗萍認為,如今,銅仁市涌現出了云舍、魚良溪、桃花源、芙蓉壩、團龍等一批鄉村旅游集群。以點帶面,銅仁市鄉村旅游扶貧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上小康路,旅游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2014年,全市有74個村寨納入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寨沙侗寨在窮則思變中開啟了“寨沙試驗”,在先行先試中創造了“寨沙模式”,在無中生有中培育了“寨沙產業”,在艱苦創業中鑄就了“寨沙精神”,在久經磨礪中打造了“寨沙品牌”,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符合貴州實際的鄉村旅游扶貧新路子。(千龍網記者于振華)
記者手記:
近年來,貴州江口縣搶抓國家旅游局定點幫扶機遇,立足梵凈山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按照“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產力、鄉村做支撐力”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江口縣以典型引領鄉村旅游扶貧,高起點打造寨沙侗寨旅游扶貧試點,形成了“政府主導、公司經營、協會管理、農戶參與”的“政府公司 協會農戶”的鄉村旅游扶貧“寨沙模式”,帶動了百姓富、產業強、生態美,努力實現既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在貧困落后地區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后發趕超之路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