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治國理政新實踐)
2016-03-03 11:57:57?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治國理政新實踐)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治國理政記敘 2015年元旦前夕,在電視機前收看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的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于建福發現了一個細節:“總書記是在辦公室里講的,他書架上的顯著位置放著一本《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初著名諫官魏征及虞世南、褚亮等遍覽六經、四史、諸子百家,采擇編輯而成的匡政經典。在于建福看來,這本不經意出現的書,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從經典當中挖掘當代價值”的一個象征。 見微而知著。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逐漸融入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路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執政話語體系。 世界胸襟、中國情懷,歷史視野、時代精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與時俱進之新路,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 從“三個獨特”,到“四個講清楚” ——“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泱泱五千年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價值、審美、政情、民俗,如何闡揚它一直是當代中國的緊要命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上繼承傳統文化,從尋找中華民族現代化道路的意義上發展傳統文化,形成了系統的方法和理論。 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他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2014年2月24日,針對今天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方法,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一語破的:“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兩創”“三個獨特”“四個講清楚”,言簡意賅卻內涵豐富,形成了繼承、闡揚、創造性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典文化塑造時代精神、推動社會發展,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融入了以“新五化”“五大理念”為代表的綠色發展思路;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滋養著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 為政以德、清廉從政、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豐富著“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的內涵; 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智慧,彰顯出“和諧、和睦、和平”的中國風范,助推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黨中央的治國理政正廣泛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探索出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 從一種價值,到一個夢想 ——“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習近平的講話擲地有聲。 這是理念,也是實踐。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梳理、重整,用馬克思主義視野、方法、觀點引領當代思想文化建設、讓中國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有機結合,提出了兼具時代精神和傳統淵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夯實著中國人民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礎。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再次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此外,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他還曾用質樸的語言對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鮮活的闡釋——“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應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闡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逐漸起到了成風化人的作用: ——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等傳統強化了中國社會的公序良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的價值力量。 ——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獨意識、民本思想被引入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中;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成為了正黨風、轉民風、樹新風的重要抓手;誠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變為了黨員干部修身的自覺。 從“八項規定”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習近平援引中國古訓的警示之語振聾發聵:“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傳遞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意志;“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強調了慎獨慎微、手握戒尺的意義;“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宣示了執紀問責、嚴明紀律的決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重申了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的宗旨…… 這些,不僅豐富了全面從嚴治黨的經驗,也成為了以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的新探索,成為了“道德昌則政化明”的時代注解。 有價值才能形成力量,有力量才能追尋夢想。經歷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見證著“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正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邁進。 |
相關閱讀:
- [ 03-03]讓中國發展更具活力——國際人士高度評價中共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 [ 03-03]代表委員談治國理政新實踐系列之反腐倡廉:正風反腐得民心
- [ 03-03]代表委員談治國理政新實踐系列之新常態:施策新常態謀求新境界
- [ 03-02]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之:“四個‘沒有變’”
- [ 03-02]主流新聞客戶端應堅持治國理政思維 找到自身價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