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艱難推進水氣土環保“三大戰役”
2016-03-04 21:34:34?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張海燕 孫靖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題:中國艱難推進水氣土環保“三大戰役” 新華社記者劉斐 李云路 楊丁淼 一個健康發展的國家,和人一樣,離不開潔凈的空氣、水和土壤。2016年全國兩會前啟動的“我向總理說句話”網上征集活動中,希望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意見名列前茅。 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據測算,今后五年中國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 自2013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頒布以來,中國的“藍天保衛戰”已經打響。經過治理,2015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好轉,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7%。 過去五年里,中國四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降低10.1%、9.8%、12.9%和8.6%,提前半年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十二五”規劃目標。 但為何老百姓的體驗與空氣質量改善的數據不相符?正如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所表示的,“鐵腕治污,既要有火燒眉毛的緊迫感,更要有‘積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 研究證實,霧霾與能源結構、工業排放有直接關聯,從遭受污染到治理直至初見成效,通常需要至少20年左右的時間。 依據國際經驗,水污染治理也是一個漫長和綜合的過程,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說:“治理水的污染問題不能單純從水上下功夫,應從水量、水質、水生態三個方面統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去年4月,中國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向水污染宣戰。數十項措施旨在統籌協調、標本兼治。 “往年夏天,窗戶都不敢開,幾里外都能聞得到臭味,現在水質和氣味都好太多了。”安徽巢湖藍藻現象備受海內外關注,世居巢湖岸邊的姜清泉老人深刻感受到治理的力度和成效。 當地實施了“河長制”管理、水質監測、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等一整套工程,一座設計日處理藻漿3360立方米的塘西河藻水分離港已正式投入運營。 治污會影響經濟增長嗎?相比1995年到2005年巢湖污染高峰期,近年來濱湖地區人口和GDP都在成倍增長,但水體污染卻保持在低位波動。今后,巢湖治理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將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 在環保“三大戰役”中,最難打的還是“土壤保衛戰”。 相對于“霧霾天”“水污染”看得見,“看不見”的土壤污染更容易被人忽視,但它釋放的過程漫長,危害性更大。隨著2013年湖南大米鎘超標事件被曝光,土壤污染走進公眾視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中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 土壤修復治理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項技術難題,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缺失也給治理帶來困難,中國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對土壤污染防治也有約束,但遠遠不夠。 今年全國兩會,農工黨中央帶來了“完善土壤防止法律體系,依法遏制土壤污染”的提案,呼吁土壤立法和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早日出臺。 據悉,環保部已經制定了《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土十條”),并提交國務院審核。和“土十條”相對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并啟動了前期工作。 來自浙江寧波滕頭村的傅企平代表建議,就農村土地污染而言,應該建立土壤生態補償基金制度,由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和政府共同提供補償基金的來源,對造成污染的土地進行補救治理。 “關鍵要走出‘前人污染、后人治理’的惡性循環,杜絕企業污染,老板發財,群眾遭殃,政府買單的狀況。”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說,希望“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能夠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不打折扣地貫徹實行。(參與采寫記者:丁靜、商意盈) |
相關閱讀:
- [ 02-01]臺灣今日水氣豐降雨多 新北基隆有大雨
- [ 12-20]明年廈門執行水氣新價格 公用事業價格首次下調|海峽兩岸互聯網大會在廈舉行
- [ 12-20]明年起廈門執行水氣新價格 公用事業價格首次下調
- [ 12-20]明年起廈門執行水氣新價格 公用事業價格首次下調
- [ 11-19]水、氣都要“階梯”了
- [ 11-19]廈門舉行聽證會 水、氣價格“階梯”總體一降一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