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漲幅從10%回落至6.5% 或因財政支出壓力加大
2016-03-06 07:05:05?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解讀 個稅改革不是簡單提高起征點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介紹,這意味著一些重要的財稅制度改革將有序得以逐步推進。以各界較為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為例,簡單提高起征點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在后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預計也不會只是采取提高起征點的舉措。他分析,個人所得稅改革肯定將以修法和改稅制的方式來解決。通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才能實現個人所得稅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 從國際上看,個人所得稅制主要分為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分類個人所得稅制以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三種模式。 具體來看,綜合個人所得稅制是對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各種來源和各種形式的收入加總,減除各種法定的扣除額后,按統一的稅率征收,例如美國現行就是這種個人所得稅制。 分類所得稅制是對稅法列舉的不同應稅所得項目,分別適用不同的扣除辦法和稅率,分別征稅,例如我國現行就是這種個人所得稅制。 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則兼有上述兩種模式的特點,即對一部分所得項目予以加總,實行按年匯總計算納稅,對其他所得項目則實行分類征收。 所得項目可分勞動與資本收入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的個稅免征額調整,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提高到每月3500元。采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收入來源不同和多寡對稅負的影響。這樣的稅制模式也正是我國個稅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所得項目分為11類,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劉尚希表示,改革可以將這些項目分別合并為勞動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再對應不同的稅率。具體來說,合并稅目就可以考慮將工薪所得、勞務報酬、稿酬等合并為“勞動性收入”,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合并為“資本性收入”。 在初步改革成功后,再考慮適時推出贍養老人支出、子女教育支出等專項扣除項目,直至條件成熟時可再引入家庭支出申報制度。 其他 【報告】進一步減稅降費,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解讀 全面實施營改增營業稅5月或將被廢止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表示,全面實施營改增將意味著這項改革不再留下尾巴。換言之,如同以前的農業稅一樣,到今年5月營業稅也有望從我國消失。 雖然有關部門提出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但在具體實施時,他建議對于原本稅負略輕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降幅小一些,而對于原本稅負略重的金融業等,則可以降幅略大一些。 對于有關部門這次提出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他分析這一舉措與促進房地產交易有關,屬于近期我國刺激房地產發展和降低房地產庫存的舉措之一。他認為,這種抵扣將增加企業新建廠房或者購買房產的意愿,也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和再發展,屬于一個相對立竿見影的舉措。 【報告】加大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力度。對2015年末財政存量資金規模較大的地區或部門,適當壓縮2016年預算安排規模。對執行中不再需要使用的資金,及時調整用于重點支出,減少按權責發生制結轉支出。將政府性基金預算超出規定比例的結轉結余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同時,創新財政支出方式,提高財政支出效率。 >>解讀 盯緊存量與結余避免資金趴在賬上“睡覺” 施正文分析,上述舉措的提出,反映出我國財政部門在經濟形勢趨緊的前提下,正在厲行節約,對財政資金進行更加有效合理的使用。 他介紹,財政部門這次針對存量資金和結轉結余資金,采取了一系列監督制約舉措,這樣就不會再讓這些資金趴在賬上“睡覺”。通過壓縮預算安排規模、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等舉措,可以強化財政資金的使用合理性,提高其使用效益,更好地把結轉結余資金,在公共預算中合理利用起來。 對于報告提出要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施正文解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通常只能用于國有企業,公眾通常無法從中直接受益。而一般公共預算則通常會被用于社保、教育、交通等全民皆可直接受益的領域,因此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會讓來自于全民的預算資金更多用于全民,使得分配過程更加公平,百姓也能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的成果。 施正文介紹,今年從整體性觀察,我國經濟形勢從長遠看向好的基本面還是存在的。對于這次預算草案報告提出的收入目標偏低、支出目標較高、赤字額度呈現繼續上升的問題,他分析這與我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希望以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將這些資金投入到供給側改革所需領域,帶動經濟轉型,保護支柱產業發展有關。他分析,通過培育發展經濟前行的新動力,一定時期后國內經濟形勢必將再度好轉。 |
相關閱讀:
- [ 03-04]多部委保障養老金投資運營 6000億元資金有望入市
- [ 02-28]多地出臺政策鼓勵參保繳費 養老金“倒掛”仍待破解
- [ 02-24]被冒領的養老金
- [ 02-24]養老金沒領完可繼承有助明確權責
- [ 02-24]養老金怎么繳納需要公平做引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